俄羅斯時間3號下午,聖彼得堡市地鐵站發生爆炸,俄總檢察院當天將爆炸定性為「恐怖襲擊」,這其中背後又有什麼原因呢?然而,在這場令人痛心的恐襲面前,部分西方媒體卻再次使用雙重標準進行報導,各種「陰謀論」迅速蔓延開來。跟著主頁君來看看吧。
From 中國日報網雙語新聞
微信號:Chinadaily_Mobile
日前,又一起恐怖襲擊引發全世界關注。4月3日下午,俄羅斯聖彼得堡市中心地鐵站發生爆炸案,截至目前,已造成14人死亡,49人受傷。
當晚,普京趕赴事發地鐵站獻花。
目前,警方已鎖定出生於吉爾吉斯斯坦的22歲俄羅斯公民Akbarzhon Jalilov為嫌疑人。該名嫌疑人有著伊斯蘭背景。俄羅斯總檢察院已將這起爆炸案定性為恐怖襲擊事件(terrorist attack)。
然而,在這場令人痛心的恐襲面前,部分西方媒體卻再次使用雙重標準進行報導,各種「陰謀論」迅速蔓延開來。美國《華盛頓時報》(The Washington Times)第一時間援引了美聯社的報導,標題為《俄羅斯聖彼得堡地鐵爆炸,致10死50傷》,但卻配了一張3月26日莫斯科「反腐敗」抗議遊行的照片。
當天俄羅斯十餘個城市爆發了「反腐敗」抗議遊行,行動的組織者為「普京頭號反對派」納瓦裡內。
目前並沒有證據證明兩起事件有關聯,《華盛頓時報》卻放著大量的現場圖不用,偏偏選用這張抗議遊行的照片,意圖很明顯。目前《華盛頓時報》已將配圖撤換。無獨有偶,英國廣播公司(BBC)駐莫斯科記者Sarah Rainsford在直播該事件時引用了一些所謂的「自由媒體」( liberal media)圈不具名的消息來源(unnamed outlets),並使用了這樣的表述:
There has been some kind of very quick commentary on the liberal media that perhaps this is some kind of attempt to distract attention from the calls for a corruption investigation and calls for President Putin himself to step down.
來自於自由媒體第一時間的評論稱,爆炸事件可能是一種轉移視線的企圖,目的在於讓公眾不再關注要求反腐敗調查和普京下臺的呼聲。
另一家英國媒體天空新聞臺(Sky News)在報導中也進行了武斷的猜測:
I think we can draw conclusions already about what this is likely to lead to. As John Sparks, our Russia correspondent was saying, if they [Russian officials] believe this is a terrorist attack then the full apparatus of the state is going to come to bear on investigating it. But also, it is highly likely they use this as the grounds for dealing with the unrest they have been having in Russia.
我認為我們已經可以推斷出這次事件會有什麼結果。就像我們的俄羅斯記者John Sparks所說的,如果俄羅斯官員認為這是恐怖襲擊,他們會施壓調查整個事件。但還有一種情況可能性很高,他們會利用這次事件作為理由來平息俄羅斯國內的動蕩。
天空新聞臺還在Twitter轉述其外交版編輯Dominic Waghorn對爆炸事件的偏激評論:
我們的外交編輯@Dominic Waghorn稱,聖彼得堡爆炸案有可能被用來正當化對抗議群體的限制。
來看BBC和Sky News的現場報導:
《紐約郵報》(The New York Post)專欄作家John Podhoretz也用了毫無根據的揣測來評論此事。
聖彼得堡爆炸案緊接著抗議遊行發生,有趣。普京可以採取鎮壓行動了。
除了媒體捕風捉影的報導,西方各國的反應也耐人尋味。相信不少人還記得3月22日英國倫敦發生的恐怖襲擊事件,造成包括襲擊者在內的5人死亡。倫敦恐襲發生後,德國布蘭登堡門披上英國國旗的顏色、法國巴黎艾菲爾鐵塔熄燈,以此表達對遇難者的哀悼。
德國布蘭登堡門
法國艾菲爾鐵塔熄燈
然而,在聖彼得堡恐怖襲擊發生後,這些國家只「低調」處理了此事,布蘭登堡門和艾菲爾鐵塔也保持了平日的狀態。
以色列特拉維夫市政廳披上了俄羅斯國旗,顯得難能可貴。特拉維夫市長發推表示:「與聖彼得堡的朋友們在一起,特拉維夫市政廳點亮俄羅斯國旗」。
這樣的反差也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德國媒體對布蘭登堡門的「沉默」進行了報導。
《柏林人報》:聖彼得堡恐襲,布蘭登堡門沒有點亮俄羅斯顏色
之前,其他國家發生恐襲時,布蘭登堡門曾多次披上受害國家國旗以表達支持和尊重。
In the past after attacks in other countries, the city has beamed the colors of flags of France, Turkey, Britain and the Netherlands onto the Brandenburg Gate.
之前其他國家發生襲擊事件後,布蘭登堡門曾亮起法國、土耳其、英國和荷蘭的國旗顏色。
為什麼沒有為此次聖彼得堡恐襲亮燈呢?對此,柏林市議會發言人是這麼解釋的:
The mayor had decided it would do this only in response to attacks in "partner cities".
市長曾決定,只有在「夥伴城市」發生襲擊時(布蘭登堡門)才會點亮特別的顏色。
不過,在美國奧蘭多槍擊案發生後(槍擊案發生在一家同性戀酒吧),布蘭登堡門就披上了彩虹色,而奧蘭多並不是柏林的「夥伴城市」。
據《今日俄羅斯》(RT)報導,不少網友通過推特和寄信給《柏林人報》的方式對布蘭登堡門的做法表達憤怒。
「This is just impudence that the Brandenburg Gate was not decorated with Russia’s national colors,」 one of the letters reads.
一封信中寫道:「布蘭登堡門沒有點亮俄羅斯國旗的顏色,這是多麼可恥的事情。」
太過分了,布蘭登堡門沒有亮燈。難道俄羅斯人是「次等人」嗎?
柏林政府,真丟臉。
還有熱心網友為布蘭登堡門p上俄羅斯國旗。
如果政府不點亮布蘭登堡門,那我們來!
曾多次為全球恐襲事件熄燈、同樣為奧蘭多槍擊案披上彩虹外衣的艾菲爾鐵塔也默契地保持了「沉默」。
巴黎市長Anne Hidalgo:巴黎與奧蘭多在一起。
網友同樣也沒有放過艾菲爾鐵塔,通過各種途徑表達了不滿和憤怒。
Why no Russian flag on the Eiffel Tower? Do some deaths count more than the others?
為什麼艾菲爾鐵塔沒有點亮俄羅斯國旗?是不是有些死亡比另一些更值得尊重?
Are the Russians some 『sub-humans』 that [you] do not pay homage to them by lighting the Eiffel Tower? Shame on you!
是不是俄羅斯人「低人一等」,所以(你們)沒有特別點亮艾菲爾鐵塔表達尊重?真丟臉!
I will turn my lights off tonight, at midnight, to pay tribute to the victims of the Saint Petersburg attack.#EiffelTower
今夜我會在午夜時分熄燈,表達對聖彼得堡襲擊案受害者的哀悼。#艾菲爾鐵塔
迫於輿論的壓力,巴黎市長Anne Hidalgo決定艾菲爾鐵塔在當地時間周二午夜時分熄燈,以示對聖彼得堡襲擊案受害者的尊重和哀悼。
巴黎市長Anne Hidalgo:今晚午夜艾菲爾熄燈,以表達對聖彼得堡受害者的哀悼。
對於這一事件,西方國家領導人的反應也沒有倫敦恐襲案時那樣強烈,更多地選擇了沉默。
但與俄羅斯感同身受的中國沒有沉默。
4月4日,習近平就俄羅斯聖彼得堡市地鐵發生爆炸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向普京總統致慰問電。
我謹代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並以我個人的名義,對遇難者表示深切的哀悼,向傷者和遇難者親屬表示誠摯的慰問。在這艱難的時刻,中國人民同俄羅斯人民堅定站在一起。
On behalf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Chinese people, and in my own name, I would like to offer profound condolences for the deceased and express my sincere sympathy to the injured and the families of the victims. The Chinese people would stand firmly with the Russian people at this difficult moment.
中方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願同俄羅斯及國際社會一道,加強反恐合作,維護世界及地區和平與安全。
China firmly opposes terrorism in all forms and is willing to step up cooperation on counter terrorism with Russia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safeguard the peace and security in the region and the world.
CNN在4日報導中稱:
It was not immediately clear who was behind the explosion on the St. Petersburg metro, although Russian Prime Minister Dmitry Medvedev described it as a "terrorist act."
目前還不清楚聖彼得堡地鐵爆炸案幕後主使是誰,但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已稱其為「恐怖主義行為」。
極端分子針對平民製造爆炸襲擊,戕害14條無辜生命,但CNN仍然不情願稱其為恐怖襲擊。我們對於這種套路都非常熟悉了,西方媒體在報導2014年昆明火車站暴恐案時就竭儘可能地避免稱其為「恐怖襲擊」,不僅如此,還極力渲染民族矛盾。我們可以再回顧一下這些用詞。
mass stabbings大規模刺傷
昆明火車站襲擊:
大規模刺傷致數十人死亡,中國陷入恐懼
China was reeling from what was described as a "violent terror attack" on Saturday in which a knife-wielding gang stabbed 33 people to death and left scores more injured at a railway station.
周六發生的被描述為「暴力恐怖襲擊」的事件讓中國震驚不已,一夥持刀暴徒在一火車站刺死33人,並導致大批人受傷。
State media blame militants from Xinjiang after "violent terror attack" at crowded ticket hall in Yunnan province, south-west China.
官方媒體將這起發生在昆明火車站擁擠售票大廳中的「暴力恐怖襲擊」歸罪於新疆武裝分子。
注意"violent terror attack"都被打上了引號。
mass knife attack大規模持刀襲擊
Three people have been sentenced to death for a deadly mass knife attack in Kunming, with a fourth jailed for life, Chinese state TV says.
中國官方電視臺稱,昆明致命大規模持刀襲擊案件宣判,三人被判死刑,一人被判無期徒刑。
Uighur-Han conflict維漢矛盾
標題中「暴力恐怖襲擊」依舊被打了引號
The assault was the deadliest incident attributed to Uighur-Han conflict since 2009.
這起襲擊是自2009年來,被歸因於維漢矛盾的事件中,死傷最大的一起。
Violence暴力事件Rudimentary in weaponry武器簡陋
標題裡「terror」被打上了引號
Sean Roberts, a cultural anthropologist at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who has studied China for two decades, said the Kunming violence would be a new kind of attack for ethnic Uighurs — premeditated, well-organized and outside Xinjiang — but still rudimentary in weaponry.
喬治華盛頓大學研究中國20年的文化人類學家Sean Roberts稱,昆明暴力事件可能成為維吾爾族人的一種新型襲擊方式——有預謀、組織嚴密、遠離新疆——但仍然使用簡陋武器。
但是,在今年3月22日倫敦議會大廈前的持刀襲擊事件中,西方媒體都毫無保留地譴責其為恐怖襲擊。
威斯敏斯特發生恐襲
警方揭露襲擊威斯敏斯特的恐怖分子
Khalid Masood的多重身份
倫敦穆斯林婦女為威斯敏斯特恐襲案受害者遊行
這就是西方媒體的雙重標準。
本文系授權發布,From 中國日報網雙語新聞,微信號 Chinadaily_Mobile,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 CHINA 誠意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