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0日下午,我和家人開車前往偃師市的東漢帝陵南兆域,先後到達這裡多座帝陵級別的墓葬。在傳說中漢桓帝的宣陵前,我操作自己的大疆精靈3無人機,對這裡的墓冢進行航拍,成為我在河南省的第一次飛行——
點擊下方 觀看精彩視頻
在偃師市大口鄉經周寨村和周寨村之間,分布著大大小小眾多的墓冢。其中,寧村東北有一座最大的墓冢,當地人稱為「最大冢」,據說就是漢桓帝劉志的宣陵。這座墓冢東西長約56米,南北寬約55米,高約12.2米。封土完好,夯層明顯,外觀呈平頂圜丘形,頂部呈圓角方形。
我操作自己的無人機,從墓冢東南100多米外的土路上升起,飛行至墓冢斜前方時,順時針方向環繞一周。墓冢南側的雙闕遺址,以及東西兩側的陪葬墓冢,都清晰可辨;遠處的萬安山,在濃重的霧霾中若隱若現。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道:「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從此以後,我們普遍認為,東漢末年的混亂局面,開始於桓帝和靈帝統治時期。
漢桓帝劉志是東漢第十位皇帝,漢章帝劉炟的曾孫,河間孝王劉開之孫,蠡吾侯劉翼之子。本初元年(146年),漢質帝駕崩,劉志被大將軍梁冀擁立為帝,梁太后臨朝聽政。延熹二年(159年),桓帝依靠宦官力量,剷除了大將軍梁冀,朝政落入宦官之手。
延熹九年(166年),世家豪族與太學生聯合反對宦官,結果李膺等200餘人被捕,形成第一次「黨錮之禍」。國家財政匱乏,公開賣官鬻爵,政治癒加腐敗。永康元年(167年)劉志駕崩,葬於宣陵,諡號孝桓。
我是申威隆,陝西師範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的「非優秀」畢業生,著名的90後「陝西文博一哥」。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我的公眾平臺《關中拍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