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媽媽發現,女兒漸漸對自己不那麼黏了,更喜歡和爸爸待在一起。對於十月懷胎辛苦生育的媽媽來說,面對女兒的這些行為,心裡難免會有些委屈。其實,媽媽們如果細緻地分析一下原因,就能夠釋懷了,因為這是女孩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
小娟今年四歲了,這個聰明活潑的小女孩,開始變得越來越讓父母看不懂。以前她很依賴媽媽,凡事都喜歡媽媽陪在身邊;現在卻經常把媽媽推開,只要爸爸在家,就黏著不放,甚至公開說喜歡爸爸,不喜歡媽媽。星期天上午,全家準備去大賣場買東西,媽媽叫小娟換上新買的花裙子,小娟卻硬要穿紅裙子,兩人爭執不下之際,爸爸在旁邊幫女兒說了一句:「小孩子嘛,穿什麼隨她自己喜歡。」女兒聽了,立即撲到爸爸懷裡撒嬌起來,同時還對媽媽惡狠狠地說:「我最討厭媽媽。」媽媽感到很受傷,看著父女倆親熱的樣子,感到自己完全被排斥在外。小娟媽媽被自己從小如此疼愛的女兒排斥,在感情上不能接受,同時也有一種隱隱的不安,到底哪裡有問題自己又說不上來。
相信這樣的場景很多媽媽都不陌生,甚至也會有和小娟媽媽一樣的擔憂。其實小娟媽媽不必過於擔心,小娟的行為屬於兒童成長中的正常現象。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此時兒童正處於「性器期」。隨著性意識的第一次覺醒,孩子渴望表達自己剛剛意識到的性別認同,因此從三歲開始模仿他們在成人世界中看到的男性和女性的關係,於是就出現了「俄狄浦斯情結」,即女孩為了獲得父親的注意而和母親競爭,男孩為了獲得母親的注意而和父親競爭。處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出現打擊作為「競爭對手」的父母的行為,是毫不奇怪的。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應該理解,並表現出足夠的耐心。被排斥的父親或母親不能因此而變得怒氣衝衝,因為孩子此時只是在學習如何控制他們的情感和運用他們的語言技巧,而他們在強烈情緒下脫口而出的「討厭媽媽」「最恨爸爸」之類的話,其實不代表他們真的不愛自己的父母。父母的過激反應,不會讓孩子學會如何有效控制自己情緒的方法,只會讓孩子發現父母也同樣情緒衝動,從而強化孩子的不當行為。
媽媽們要理解和接納女兒類似於小娟這樣的行為。當孩子說「討厭媽媽」之類的話時,媽媽要儘量保持平靜,要讓孩子知道,即使她討厭媽媽,媽媽也依然愛她。同時媽媽和往常一樣保持和父親的親密無間,女兒發現父母之間無縫隙可鑽時,自然會把注意力放在對外部世界的探索上。需要適時引導女兒:父母尊重她的權利,她也應該學會尊重父母的權利。
文中觀點來源於育寧心理學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