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早先少年時
大家誠誠懇懇
說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車站
長街黑暗無行人
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 人家就懂了
對00後來說,「郵差」兩個字大概是僅存於課本上的解釋,或者換成快遞小哥應該更熟悉一些。
但在那個網購還沒風起雲湧興起的年代,會往家裡郵箱扔東西的人十個有九個半是郵差,會敲門要你收東西的大概也就是郵差送來的掛號信或包裹。
如果沒人收東西就在門上留張字條,然後你領著條子跟身份證去郵局領東西。
把包裹扔在門口的,那是「快遞小哥」出現之後才有的事情。
小時候,甚至送快遞、送包裹唯一的選擇只有郵局。
在小島上,同城的話信件隔天能到,寄到島上其他非偏僻的地方,大約三天。
想要確保東西不會記丟,可以寄「掛號」,甚至「雙掛號」。
寄信的話都找家裡附近的郵筒,郵筒分紅色和綠色。
綠色是「平信」,就是對到達時間要求不高的信;紅色則是「限時信件」和「國際信件」,屬於要飛到其他國家或者希望信到抵達時間越快越好的。
以往,郵筒遍布大街小巷,大抵走出家門,在路口或者下一個路口就能找到一對綠紅郵筒。
現在,可能要走幾條街才能看到有郵筒,當然,要送快遞,打個電話或用個APP就有人能上門收件了!
前兩年,臺灣一對被颱風吹歪了身子的郵筒,讓郵箱這個東西,在島上火了一陣子,現在連桃園國際機場都有了分身。
在那個沒有手機、沒有微信、沒有QQ、沒有MSN、沒有email、甚至連網絡都沒有的年代,郵差就是現在的網絡。
就像現在拿著手機,在通訊軟體上,碼好字,按了發送,透過往絡把一句話傳遞出去一樣,郵差把碼上字的信件,送到另一個人手上。
(圖為《海角7號》劇照)
那會兒,估計最在意郵差出現時間的是新戀小情人。
每天寫上一封信,抓著郵差到郵筒收信的時間把信送出去,然後抓著郵差送信的時間每天看著有沒有情書送來。
這最大的風險就是情書被爹娘攔截,如果還在學齡,十有八九免不料要被訓一頓,甚至立馬就被斷戀了。
單從信息傳遞出去這點來看,社群軟體、電子郵件的速度是傳統郵件怎麼都比不上的,甚至翻看或者搜尋郵件的速度也快的不知好幾倍。
但一封手寫郵件在手上的「溫度」,卻是遠不是電子郵件能感覺出來的。
手上一封手寫信箋,無論是來自親人、愛人、戀人,一遍一遍的反覆在掌上翻閱,看著一筆一畫描繪出來得的真實字跡,好像才能真真實實感受到溫暖。
(圖為《海角7號》劇照)
好久沒寫信,寫一封?!
趁著快到520,寄給你愛的人,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