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1月以來,全臺飽受霧霾之困,多地PM2.5濃度嚴重超標,民眾談「霾」色變。就是昨日發生的直升機在新北市泰山區清洗高壓電塔,不慎墜落而致駕駛員和操作員死亡的意外,也是因應PM2.5造成的急速汙染,才出動直升機執行清洗任務。在事故引發關注的同時,臺灣日漸嚴重的霧霾天氣再次走入公眾視野,更因一顆「震撼彈」攪起滿池漣漪。
昨日,一臺灣環保公司負責人投書臺灣《中國時報》,稱臺北市機車(摩託車)保有量太多,是PM2.5的「罪魁禍首」,臺北市捷運及公車網狀分布全市,加上廣設Ubike,如此方便的都市,機車並無存在的必要。文章經島內新聞門戶網站刊播後,引起廣泛討論。導報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多數人對該專家的言論不以為然,臺北人周先生常年往北京出差,他說得很直接,「叫停機車有用的話,你看北京也禁摩吧,那霧霾跟機車何幹?」
沒有機車,臺北會是健康城市?
我們先來看21日的一項最新調查,該調查顯示,大臺北地區(臺北、新北和基隆)PM2.5汙染量居全臺之冠,且直接影響桃園、新竹、苗慄地區,可以說,大臺北地區是島內PM2.5的「最大貢獻者」。
有鑑於此,臺灣環基環境永續公司董事長卓英仁22日投書臺灣《中國時報》,在這篇名為《假如臺北沒有機車》的文章中,他指出,霧霾近年來成為健康殺手之一,臺北機車數量約100萬輛,若再加上新北市的機車汙染量,一年可達25萬噸二氧化碳充斥在臺北盆地。臺北市捷運及公車網狀分布全市,加上廣設Ubike,如此方便的都市,機車並無存在的必要。
卓英仁稱,走遍全世界大都市,很少有像臺北市密度這麼高的機車,臺北是盆地地形,一旦氣流停滯,汙染物不易擴散,便容易像北京般灰濛濛。有人認為騎機車是弱勢市民,好像也不通,每部機車都好幾萬元新臺幣。除了貪圖個人方便外,找不到其他理由。
對於沒有機車的臺北,卓英仁還描繪了一番,「臺北的空氣及空間,沒有PM2.5的威脅,沒有噪音的汙染,上班時間只有快走的上班族,只有急駛的自行車,假日時更寬廣的街道,讓我們可以悠閒地散步,這將會是一個健康的城市,不只擁有小確幸。」
叫停機車?這是要懲罰窮人吧!
該文章以「名家觀點」的名義昨日在臺媒廣為轉載,引發民眾反彈。在臺北工作的陳小姐告訴導報記者,她從臺南來,租住臺北,平日出行交通工具就是機車,機車對她來講「簡直太重要了」,因為停車很方便,關鍵是機動性高,可以直接到達,雖然捷運跟公車很發達,但會繞路,「這個名家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這是要懲罰窮人吧」。
而根據臺灣「環保署」委託臺灣成功大學環工系教授吳義林調查全臺PM2.5汙染源,前五名為大貨車廢氣、餐飲業油煙、電力業排汙、道路揚塵及小客車廢氣,機車並沒有擠進前五,該「名家」也被狠狠打臉了。
吳義林表示,民眾以為PM2.5主要來自工廠廢氣,特別是火力電廠,但事實是餐飲油煙、道路揚塵、農田燃燒、機車廢氣、裸露地表揚塵等,才是PM2.5的「主要貢獻者」。
就此,臺北人周先生在接受導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他有小轎車和機車,但通常也是機車騎得多,因為停車更方便,在臺北,業務人員很難不用機車當代步工具。全臺灣道路環境都很友善,機車幾乎是成本最低、速度最快的交通工具,而如果要說製造汙染的話,小轎車油耗普遍多機車一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