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公安部交管局統計,截至2016年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2.9億輛,其中汽車1.94億輛;機動車駕駛人3.6億人,其中汽車駕駛人超過3.1億人。尤其在北京這個「首堵」,更以548萬輛位列第一,這讓不少人看著灰色的天無奈的說:如果,可以把摩託車普及,應該就能解決擁堵以及霧霾等空氣問題。
在臺灣,幾乎臺灣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機車(摩託車),查閱了資料,臺灣2300萬人口,摩託車1485萬輛,平均1.5人一輛,不愧為世界摩託車密度最大地區。
而在國內,無論是一二線城市,大街上最多的就是電動自行車,電動自行車的操作門檻低,只要手腳齊全的上手基本都能騎,而且電動自行車使用成本也低,充電相對摩託車來說顯得更加環保!
那麼臺灣為何不用電動自行車代替摩託車?
答案是:不禁摩
導遊說臺灣年輕人大多數是機車一族,臺灣不禁摩,只在部分車道有摩託車分隔行駛,高速公路摩託禁行。
臺灣的摩託車,他們叫機車,數量相當大,每個城市,隨處都停滿機車,臺灣機車的密度已遠遠大於國內任何一個城市。
臺灣民眾遵守交通規則意識很強,完全沒見到有違反信號燈的車主。而且任何一個開機車或乘機車的人都帶頭盔,5天時間看見路過的機車上萬臺,沒有見過任何一個人不戴頭盔,沒有一個人不戴,這很讓國內人震驚。
放眼全世界,也只有中國大陸大規模使用電單車而已。臺灣機車更便宜,使用成本更低,續航裡程更長。電動自行車也許會在未來勝出。但是目前電瓶技術暫時突破不了,續航裡程不解決的話,電單車是幹不過摩託車的!
臺灣的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其山地、丘陵面積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二分之三,地平底約佔三分之一。騎著騎著到了山坡,摩託車的爬坡能力遠高於電動自行車。
明顯以大城市如臺北、臺中等大城市的摩託車排量大(100以上的多,100以下的少)、車況新、開地快,在一些非一線城市如嘉義市,摩託車明顯排量小(100以下的多點)、車況舊、開地慢一點,估計是因為大城市的節奏快,年輕人開起來快。
由於電動自行車和摩託車的驅動方式不同,電動自行車蓄電池驅動,其時速通常在20km/h以上,最高能開到50-60km/h,國家標準的最高時速是40km/h。而由汽油機驅動的摩託車,很輕鬆就能開到60-80km/h,經常在寬敞人少的馬路上,看到一溜煙轟隆隆過去的,開到接近200km/h的情況都有。
因此,在像山地多的地方用電動自行車代替摩託車是不現實的。
內地與臺灣比較相似的就是重慶了,重慶至今還有很多摩多車,很少在路上看到電動自行車和自行車,估計重慶的同學體會比較深刻,上下坡是電瓶車不能徵服的痛。
停車方面相較而言是最簡單的,只要法律上是機車就能停機車格,汽車格如要開放給部分機車停放,那麼便必須有詳細規範。以臺灣現有空間和情況,要滿足每一位汽機車車主的路邊停車需求有其限制,而提高停車格使用效率才是正確方向,而非一昧專畫專用的各種尺寸停車位。
在大城市臺北很多地方摩託車也要停在停車位中,不得亂停,否則要罰款,並且很多停車位要收停車費。
中國2018年電動車新國標只是對電動車的標準做了一些規定,新標準如下:
1、速度不能超過25公裡每小時
2、整車重量不能超過55KG
3、電動車電機功率400W
4、必須帶有腳踏功能
在購買電動車是只要購買符合以上標準的電動車就可以了,而駕駛電動車目前沒有考駕照的要求。
如果購買超標車,就會被認定為機動車,需要有摩託車駕駛證才可以駕駛,不然抓到會被處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