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 李興佳
本文我們選取了四個商戶,都是茶葉商。
這個行業有著和服裝、建材、食品行業完全不一樣的寧靜。商戶安心沏茶,客人靜心品茶,生意在時光緩緩流淌中往前。
圖片來自攝圖網
所在市場:鄭州唐人街文化廣場
觀點:製造爆品+腳踏實地
2007年6月份,跳上一輛大巴車,坐了二十幾個小時,福建人林培養來到了鄭州,在當時的北茶城租了間門面。
在此之前,他家裡世代是茶農,他最大的夢想是走出農村、走出大山,實現養家餬口的夢。也就是從他起,一段茶農到茶商的變革開始。
他從老家帶來了5萬元,租的店面一年租金近2萬元,裝修9000多元,冰箱3000多元。整個下來,只留有夫妻倆人的夥食費。
第一個月,他的銷售額是4009元。他很慶幸,覺得新店有這個成績已經很不錯了。
直到老茶城拆遷,他在唐人街租了間新店面,生意也越來越大,店鋪面積從100平米做到現如今的300平米。他目前是唐人街商鋪面積最大的一家。
他賣茶的這幾年,茶行業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是整體生意沒有以前那麼好做了,市場嚴重飽和,「以前的老茶葉客戶,自己都開了茶葉店。但是有些撐不下去,有些活過來了。」
整體環境不景氣,他卻越做越大,秘訣就是貨真價實,薄利多銷,堅持用心待客戶、踏實做事,把散客做成回頭客,「這個行業沒有好做不好做,只有腳踏實地去做。」
他認為,茶葉市場有兩個方向可以深挖,一是做專,單獨做某款單品,打造爆款; 二是做全。
「市場飽和,怎麼突圍?製造爆品+腳踏實地。」林培養說。
一對六十多歲的老夫妻喜歡喝茶,偶然機會走進了葉小善的店鋪,成為了客戶。後來,夫妻倆把女兒也帶來了,四十多歲的女兒也跟著愛上了喝茶,並和小善成了好姐妹,甚至下雨天來送早餐。四十多歲的女兒又把自己的兩個零零後女兒介紹來,也愛上了喝茶。
「相當於他們家族三代,都因為茶和我結緣了。」葉小善說。
她剛開始創業是在大學時代。那會兒,因為資金有限,她最渴望的是有一個冰箱,能夠長時間儲藏茶葉。她常常忙到晚上十一點,到宿舍後,室友已經睡著。
「創業就像談戀愛,我和茶葉談了一場戀愛。自己泡茶時,很靜,很享受那個過程,別人看著,覺得我是很用心在守護手裡的茶具。」葉小善說。
楊豔發覺生意不好做,是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的。
在此之前,她已經做茶葉做了八年。她有自己的茶山,生產銷售一條龍。生意轉淡的第二年,她把中原茶城的店鋪給撤了,搬到了唐人街茶城,面積也從60平方米擴大到了120平方米。
中間,她曾投入20多萬元開天貓店,做電商。最後賠得乾乾淨淨。
她慢慢地開始做中高端茶葉,更多地為客戶做私人定製。她覺得這是未來趨勢。
17歲劉武松就開始出來「跑江湖」。
他家裡世代都是茶農,他是第一個轉型做茶商的。他善於用微信進行營銷推廣。加別人成為好友後,他只是打個招呼,從不主動生硬地推送產品信息。只是在朋友圈不定時地展示下產品。
他有超過2萬個微信好友,微信端的銷售額佔比在20%-30%。
最多的時候,他店裡銷售量在約200提。他也開始慢慢轉型做品牌,認為「懂茶的人會看茶葉品質,不懂的會更看重品牌。」
本文未經許可禁止其他公號及媒體轉載、引用,一經查實,「鄭州批發市場」團隊將舉報到底。
監製/張高峰 統籌/宋光華 編校/朱碧波
視覺/河南商報視覺產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