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年苑,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科公眾號,致力傳遞老年醫學的價值和聲音。
2017年9月14日,由北京協和醫院老年科舉辦的「醫養結合新模式」講座在協和醫學院新科研樓舉行。協和老年醫學科劉曉紅主任及來自臺北榮民總醫院老年醫學科的陳亮恭教授就相關內容作了精彩介紹。
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科劉曉紅主任介紹了協和老年醫學團隊在探索醫養結合及整合醫療模式方面的嘗試與收穫。在近年的發展中,以僅10人的團隊而不懈努力,推出網絡版老年綜合評估、遠程醫療網絡,老年科技(caretaker),並參與建立中期和長期照護基地。團隊並未局限於傳統的疾病範式,走出了綜合醫院的老年醫學的特色。
圖1:劉曉紅教授講座
陳亮恭教授曾數次在協和-霍普金斯老年醫學論壇上授課。筆者印象最深的是他在2014年的論壇上關於骨骼肌減少症(sarcopenia)的講授內容。此次他所作題為「價值主體的醫養結合」內容,為聽眾帶來宏觀視野上的體驗和思考。
圖2 陳亮恭教授講座
《柳葉刀》雜誌近期公布了全球疾病負擔研究(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 GBD)數據。研究提示,在中國,導致過早死亡損失壽命年(YLLs)最高的前10位原因為:① 卒中;② 缺血性心臟病;③ 道路交通傷害;④ 肺癌;⑤ COPD;⑥ 肝癌;⑦ 胃癌;⑧ 阿爾茨海默病;⑨ 自殘;⑩ 食管癌。導致傷殘損失壽命年(YLDs)最高的Top10原因為:頸痛,腰痛,年齡相關和其他原因導致的聽力損失,重度抑鬱症,偏頭痛,糖尿病,缺血性卒中,其他肌肉骨骼疾病,精神分裂症,骨關節炎。陳亮恭教授在講座中介紹了中國大陸及臺灣近年人口傷殘調整壽命年(DALYs)的變化趨勢與比照。從DALYs的視角看待慢性病,有如黃仁宇先生從」大歷史」(macro-history)的角度梳理繁複的歷史脈絡,有助於我們擺脫僅專注於疾病本身的「管狀視野」,以前瞻、沿革、趨勢的方式去了解今後數十年深度人口老齡化過程中的醫養結合問題。
JAMA雜誌2011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介紹道: 醫療服務本身可能增加患者的失能風險(JAMA 2011;306:1782-1793)。故而審視在今後超高齡社會中的醫養整合策略,應該是「中年至終老持續整合健康生活,以失能預防為主題的高齡醫療」,以及「以善終為目的的生命晚期規劃」。健康照護的真正價值「並非以單一醫院、單一專科、單一事件或單一治療為主題,而是整體成效」。
陳亮恭教授在臺灣同時也做了很多老年醫學大眾普及的工作。其所在的臺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幾乎每年都會新出一本老年醫學的科普暢銷書,諸如《最高肌秘》、《真逆齡》等,語言簡潔明快,通俗易懂,架起了一座公眾認知「成功」老化的橋梁。
更多老年醫學諮詢,請關注「和年苑」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