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挽救已經不堪重負的身體,昌普開始了跑步,從195斤減到了135斤;為了激勵兒子備戰高考,昌普立志要在馬拉松比賽中跑進4小時,3個月的時間,每天20公裡,他做到了。如今,哪怕深圳颳風下雨,甚至是颱風來襲,昌普仍會奔向筆架山。他已經61歲,他說:「人是需要堅持去做一些事的。」
1984年,在深圳飛速發展的前期,昌普就從武漢來到了這裡。20年間,他做過重體力勞動,當過老師、搞過外貿、也進過政府部門,經歷了這麼多角色,昌普從來沒想過人生的後半程會成為一個跑者,這還都是因為,他的身體亮起了紅燈。
50歲之前,昌普是個無肉不歡、無酒不快的人,身高1.7米的他,體重達到了195斤。「那時候我經常會頭暈、渾身沒勁兒,一年發燒七、八次,給別人打電話,人家都說,你怎麼這麼喘?」一次體檢,昌普徹底認清了自己身體的狀況,血壓已經達到了高壓180,低壓130。醫生對他說:「你今後必須要堅持吃藥,甚至是住院。」但昌普不願意,「我自己的身體,我自己知道。」昌普的性格中有著一股擰勁兒。
昌普從小身體就不好,查有先天性心臟病,醫生說他活不過10歲,和他一起住在一個病房的小朋友們,只有他活了下來。「我真是挺幸運的。」小學和初中時,昌普都是免體生,同學們上體育課,他在教室裡睡覺,別人課間打球,他也只是看著。
因為體質不好,再加上50歲才起步,昌普從最初的500米達到能跑完10公裡,用了3年的時間。「記得開始跑的第一個夏天,深圳很熱,我當時就感覺這個夏天我熬不過去了,快說再見了,但我那時候有個信念,既然決定去做,就要做出個樣子。」幾年的時間,昌普減重60斤,血壓恢復到了高壓120,低壓80,身為醫生的舅舅對他的經歷感到不可思議,但幾次檢查,昌普的身體一點問題都沒有。「跑步真的是給了我第二次生命,人說50歲知天命,我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2007年,一次機緣巧合,昌普和朋友參加了上海馬拉松,那時候他對馬拉松是沒有概念的。他跑了5小時19分鐘,連滾帶爬,之後一個星期,他走路都是螃蟹步,那時候他想。「我再也不跑馬拉鬆了。」
就這樣過了兩年,昌普沒有再參加馬拉松,但令他重燃鬥志的,是他的兒子。「2009年我兒子高考,我對他說,如果你能考到北京去,我就再跑一次馬拉松,如果你能考到好學校,我就一定跑進4小時,這是我當時的承諾。」
隨後,昌普開始了「瘋狂」的備戰,3個月的時間,每天20公裡,在香港馬拉松賽中,昌普做到了,3小時27分,這也是他目前最好的成績。「其實男人間的溝通是不用太多言語的,兒子懂我,我也理解他,這小子也沒讓我失望,考進了北京外國語大學。」
如今,昌普已經退休了,過上了想跑就跑的日子。筆架山公園,沿海大道、小區周邊,昌普用跑步感受著深圳的一點一滴。無論颳風下雨,甚至是刮颱風,昌普都會堅持出門跑步。一次不小心摔倒,昌普的牙磕掉了幾顆,但他都沒有馬上去醫院,而是跑完了當天的訓練量。「現在跑步是隨心而動,我想跑了就出門,開始了就要跑到最後。」
但現在,隨著年齡大了,昌普把比賽項目由馬拉松改到了10公裡,他說這樣更能感受到跑步的樂趣,也讓身體更舒服。除了這次深圳站的李寧10K比賽,他還會去參加武漢站。「10公裡的距離是非常舒服的,比賽更像一個大聚會,我會在心裡唱著當年的那些革命歌曲,《我們都是共產主義接班人》,還有樣板戲。」說這話時,昌普笑得很開心。
這麼多年,跑步對於你有著怎樣的意義?聽到這個問題,61歲的昌普又笑了。「跑步已經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每天的第四頓飯,我會一直跑下去。」
點擊左下角的「閱讀原文」,即可查看領跑者夏季刊淘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