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葉永烈5月15日9時30分在上海長海醫院病逝,享年80歲。葉先生筆耕不輟,一生出版180多部著作、逾3500萬字。
在半個多世紀的創作生涯中,葉永烈建立了完善的個人創作檔案,各種文稿、書信、照片、採訪錄音、筆記,作品剪報、評論、樣書等均分類保存。他長期從事中國當代重大政治題材紀實文學的創作,積累了大量的檔案和口述歷史資料,形成了相當規模的「葉永烈創作檔案」,成為中國當代歷史研究的原始文獻。這些文獻都捐贈給了上海圖書館,並以「葉永烈專藏」的名義予以收藏。為此,他曾對媒體笑言:「在我故世之後,在墓碑上可以書寫:請到上海圖書館找我!」
20歲為《十萬個為什麼》撰稿
據記載,1959年,少年兒童出版社開始醞釀出版中國本土科普讀物,當時借用了蘇聯著名作家米哈伊爾·伊林《十萬個為什麼》的標題。為其撰寫篇目最多的作家葉永烈當時還是北京大學化學系大二的學生——讀書時就開始用文學方式去描述化學,發表了一些跟化學有關的科普小文章。
這些文章後來以《碳的一家》出版,也正是因為這本書,他被《十萬個為什麼》編輯看中。當時的《十萬個為什麼》化學分冊編輯曹燕芳邀請他參與了第一版《十萬個為什麼》。《十萬個為什麼》化學分冊初版本共收175個「為什麼」,葉永烈一個人寫了163個。隨後,又被邀請為《十萬個為什麼》的天文氣象分冊、農業分冊、生理衛生分冊寫稿——他為天文氣象分冊寫了27篇,為農業分冊寫了89篇,為生理衛生分冊寫了43篇。最後,他拿到了1600多元的稿費,這在當時算得上是一筆巨款。甚至有傳說,1962年,葉永烈去提親,上門送的禮物就是一套《十萬個為什麼》。
《小靈通漫遊未來》影響幾代人
除科普作品外,葉永烈的創作觸角頗廣:據統計,截至2018年1月,葉永烈已經出版逾3500萬字作品。生前,他曾對自己的創作做過一次數字總結:「前段時間我整理了我的科普作品,叫作《葉永烈科普全集》,有28卷,1400萬字;我的紀實文學作品是1500萬字;還有行走文學,《葉永烈看世界》21本,現在已經全部出版,500萬字。」
堅持「大題材、高層次、第一手」
上海是葉永烈生活了半個多世紀的城市,臺北則是他到訪十幾次的城市。書中寫到的臺灣外島,諸如大小金門島、澎湖島、綠島,他都曾逐一訪問。正因為這樣,書中有著真切的細節描寫,有著歷史的縱深感。
追憶
《十萬個為什麼》是中國科普的標誌
「國內《十萬個為什麼》出了很多個版本,大家心目中最經典、最優秀的版本莫過於第一版,也就是有葉永烈老師參與的這一版,他為其寫了300多條『為什麼』,成了第一版《十萬個為什麼》中寫作篇目最多的人。從某種角度來說,《十萬個為什麼》就是中國科普的標誌。」5月15日下午,蘇澄宇對北京青年報記者說。
蘇澄宇說:「『為什麼』這三個字也貫穿了我的寫作方式。在寫科普的時候,我更傾向於去寫一些『為什麼』的問題,而不是『是什麼』的問題。單純從個人角度來看,『為什麼』更代表了好奇心。好奇心是當年的《十萬個為什麼》帶給我的,也是現在我最看重的東西。」
作為讓編劇史航特別憧憬2000年的作家,葉永烈去世後,史航也發文悼念稱:「我當然知道2000年沒有多麼犀利和神奇,但我還是很謝謝他,哄得我一點都不害怕長大。」
本文來自:北京青年報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