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5月份,雨季來臨,這是維護線路兩側排水槽的關鍵時期。綏化工務段南岔路橋車間組織人力和物力,開始忙碌起來。但今年與往年不同的是,他們增添了一件既省力氣又省錢的「神器」。
線路兩側的土質排水槽受雨水衝刷容易崩塌堵塞,該車間冬季製作了分段水泥U型排水槽,可以在凍土層解凍後直接一節節拼接起來。可是這些水槽每節長為0.5米、高為0.55米,均採用混凝土構成,重達100公斤,4個人合力搬動都很吃力,對接時經常出現縫隙,重來又耽誤工時。
對此,該車間南岔橋隧養修三工區班長宋豔臣萌生了設計一款工具,減輕這項作業強度的想法。他琢磨了好一陣子拿出圖紙初稿,給車間主任和技術員看後得到了認可。下班後,他找到工長關立偉和橋隧工呂賀軍,仨人一起收集舊鋼管、舊鐵片等邊角廢料。經過多日努力,圖紙上「起抬器」亮相人前,現場投用效果相當不錯,85米U型排水槽的增設施工,本來一周才能完成,現在只需3天時間。
「其實就是利用槓桿原理,以U型槽一邊為支點,加大力臂,像兩個大扳手一樣,合力抬起重物,這樣以前4個人的活兒,現在兩個人就能幹。」在湯林線3公裡750米處,宋豔臣一邊示範一邊說。
自「積極消化疫情影響,確保全年目標實現」專題宣傳教育開展以來,這個車間倡導職工探索節支降耗、提升工作效率的好辦法,激勵大家「比、學、趕、超」的熱情。
「『起抬器』只是職工最近發明的『神器』之一,夥計們還設計製作了U型槽模具和摺疊式作業標等工具,不僅提升了作業效率,在用料成本上還節省了近3000元。」該車間黨總支書記張世春指著庫房擺放工具的架子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