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是一種健康的生態,但這種多元並不意味著沒有主旋律,沒有共同本質。目前的中國公益行業正是如此,一些公益大咖的公開言論,初衷可能是激發大家對公益方向和定位的思考,但卻不幸被許多公益從業者當做標杆和未來的公益方向來理解。
比如關於公益商業化的討論,原提出者的目的可能是提示公益機構要以商業機構的運作和管理思維、理念來提升公益機構運作和管理的效率。但卻被不少公益人片面理解為公益組織都應商業化,甚至認為只有商業化才是未來出路。
其實,在討論中,應該明確所謂公益的商業化更多的是指用商業思維和理念來提高公益組織的運作和管理效率。在運作模式上,只有一部分公益工作是適合企業式的商業化的,尚有很多領域的公益並不適合商業化,只能以傳統的公益模式去開展。
又如關於公益規模化的討論。原提倡者的初衷可能是認為公益項目應儘可能規模化,這樣才能擴大項目效率和影響。但卻被不少公益人片面理解為只有規模化的項目才是好的,這使得那些處於探索期或服務於少數群體的項目不知如何是好。甚至使得一些公益人懷疑是否應該繼續手中的小規模項目。
因此,在討論公益規模化的時候,我們應該清楚:首先,能夠規模化的項目的確能夠產生更大的效益和影響;其次,並不是所有項目都適合規模化,一些處於特殊環境中的少數群體,仍然需要多元化和定製化的項目服務;再次,項目的規模化需要由小變大的過程,也即目前規模化的項目也是從小項目開始,並從小項目中提煉出來的。比如希望工程並不是一開始就是覆蓋全國的,也是由一兩所學校開始鋪開、推廣的。
再如,關於公益創新的討論,原提倡者的用意可能是希望我們要與時俱進,不斷探索新思維、新方法,在解決當前社會問題的同時關注新問題,這樣才使我們的工作更有效。然而,經過大張旗鼓的宣傳後,不少公益人將創新片面化,成了非創新項目,或為了創新而創新。遺憾的是,一些基金會也開始調整資助方向,從支持傳統性項目變為只支持所謂的創新項目。這種誤導使傳統的公益項目和幹預手法越來越被邊沿化。
然而,在新的社會問題不斷出現的同時,尚有許多傳統性社會問題需要繼續關注。比如大量的弱勢人群仍面臨傳統性生存與發展問題,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仍需要以傳統的方式去解決。因此,我們在討論公益創新時,應該明確,我們在注重吸收新思維、新方法、解決新問題時,不得不繼續解決傳統或常規性問題。無論新舊社會問題,仍需要傳統或常規性解決方法。「新」與「舊」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而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因此,公益界需要設立公益輿論導向方面的「金桔獎」,評選出正能量的公益輿論導向者或機構,讓中國的公益在不斷吸收新理念、新方法的同時,不忘初心,不忘方向、穩紮穩打的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