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眼,921 大地震發生至今已經 20 周年了。今年(2019),證嚴上人對慈濟人殷殷叮嚀著「莫忘那一年」、「莫忘那一人」、「莫忘那一念」,也讓我憶起第一次前往地震災區尼泊爾賑災的情景。
2015 年 4 月 25 日尼泊爾發生強烈地震,隔日中午就接到臺中慈濟醫院簡守信院長的電話,他通知我慈濟將組賑災醫療團前往災區。當天恰好是女兒的生日,人在臺南的我立即電召藥學部及總務室同仁趕回醫院準備醫藥材,並與衛生福利部主管聯絡,請教大量藥物、醫材緊急出海關的手續。27 日一大早,我們帶著醫材箱與行李在桃園國際機場集合。
藍天白雲的隊伍在機場大廳格外醒目,有一對母女得知慈濟人要前往尼泊爾賑災,馬上拿出一萬元新臺幣,表示要一同盡心力,而且拒絕留下名字;另一位嫁做臺灣媳婦的泰籍女子,不約而同也捐出一萬元泰銖,當年正值慈濟無明風,特別令我感動難忘,也覺得責任重大,務必要將這分愛送達尼泊爾。
尼泊爾加德滿都機場只有九個停機坪,來自世界各地的物資不斷送進當地,導致機場混亂,我們的航班被迫取消,在曼谷延誤了一天才好不容易抵達加德滿都機場。臺灣與尼泊爾沒有邦交,陌生的地方、陌生的語言,種種問題考驗著賑災團隊。所幸在曾任尼泊爾科技部長的卡夏 ‧ 曼 ‧ 釋迦先生與天主教葛雷神父的幫忙下完成通關。
在此之前,我也參與過緬甸風災賑災活動,當時我初到慈濟,看到來自不同國家地區的人醫,井然有序的安排、義診及發放,十分震撼。到了尼泊爾之行,更甚當時。一直以來,慈濟到陌生的地方幫助人都非常不容易,並不是每個地方都準備好等待救援,我們必須用真誠的心結合當地力量才有機會付出。
尼泊爾地震後的災區有著各式各樣的病人,卡夏先生帶我們前往醫院,看到 19 位等不到骨材,只能給予止痛藥、暫時固定四肢的骨折患者,於是我拿起手機拍下 X 光傳回臺北慈濟醫院,讓骨科醫師用專業判斷需要的骨材,請下一梯醫療團帶來。
在卡夏先生引薦下,我們順利取得「行醫許可證」,建立了醫療站,除了提供定點義診,也上山下鄉巡迴醫療。一開始,當地醫療主管婉拒協助,醫療人員也用狐疑眼光打量我們,幾天下來,跟診人員的防備心換成對醫療人員的禮遇。慈濟對病患、對災民的尊重與細心,改變了他們對醫療團的看法。
這幾年,我陸續參加墨西哥強震、莫三比克風災賑災,每個國家困難各異,但上人用慈悲與智慧照顧每個地方的災民,除了膚慰溝通、教導人們愛護環境,也提供以工代賑、鄰裡互助的方式陪伴他們走過災痛。若非親身參與,我想這種智慧是沒有辦法透過書本或電視中理解、學習的。
人類的欲望、對大地的濫砍濫墾,導致天災頻傳,加劇了對地球的傷害。921 地震時,我還沒加入慈濟,看到電視上的災難畫面,讓我倍感人生無常。當年慈濟啟動希望工程,援建 51 所因地震損毀的學校及上千戶組合屋,讓災民得以安居樂業、幸福生活;臺北慈濟醫院暫停工程,改向日本與美國的防震專家取經,以最新工法重建,成為臺灣第一座防震醫院。
慈濟永續的關懷與上人的慈悲給了許多人重生機會,繼而有機會發揮良能,因此,我也再三告訴同仁,要珍惜每個對待病人與付出的機會,用上人教我們的智慧與慈悲,幫助病人重新站起來,在他們健康以後成為手心向下的人,如此,才能建構愛的循環。我們是慈濟的一份子,只要天下有災有難的地方,臺北慈濟醫院永遠能站在第一線,為天下災難盡心力。
文/趙有誠 (臺北慈濟醫院院長)
攝影/羅瑞鑫、簡元吉
摘自/人醫心傳第 19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