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蓆匠
作者/ 山明
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
草蓆,是家裡的必備物件之一。從小到大,從木板床換到席夢思,都有那麼一張草蓆墊在床上。
春秋季節,人都是直接躺在草蓆上入睡。夜晚時分,萬籟俱寂,身下墊著密密匝匝的席草,呼吸間都是草木的清爽味道。到了冬天,媽媽會在草蓆上鋪上一層厚厚的被褥,我把臉埋進被褥裡,深吸一口氣,可惜聞不見乾草的清香。
家裡,配合床的不同尺寸,大大小小的草蓆都有。有的草蓆,用了二十多年依然結結實實,可有的,卻成了碎了一地的乾草,破破爛爛,叫我一通好掃。
後來跟著家裡人去買新草蓆,才從老闆嘴裡知道,好的席草,才能打出結實的草蓆。每年春天種下,要按時撒石灰除蟲,過了八月十五,就可以開始收割、晾曬。
草蓆其實是「打」出來的。草蓆匠家裡都有一臺織席機,四根粗的圓木圍成一個四方形的架子,可以用來固定草蓆。架子中間支著一根四方木頭,這是打草蓆用的「梭子」。打草蓆需要兩人協作配合,一人負責拿梭子壓草,另一人則用一根竹篾,把一根一根的席草穿入繃緊的經線中。一張草蓆,要用上兩三千根席草,每穿一根席草,都要提起十來斤重的梭子壓一下,著實是個力氣活。我去買草蓆時,已是深秋季節,打草蓆的人卻光著膀子,幹得熱火朝天。
草蓆打好以後,末端用黃麻繩打結、固定,草蓆匠還要把它曬上一陣子。今天曬足了正面,明天曬曬反面,就這樣反反覆覆,直到陽光收走乾草的最後一絲綠,這草蓆才算是曬完了。每一根席草,都讓太陽曬了又曬,蒸乾了最後一點水分,變得精瘦,草蓆匠再將它們大力地推緊實,扯緊兩頭的黃麻繩。一張結結實實的草蓆,才算完工。
這家草蓆匠,是別人推薦介紹的。老闆不無自豪地告訴我們:「我家的草蓆,保管你用二三十年都不壞。別人家的,有的一年半年就爛嘍。」
我們買了一張大草蓆,也就一兩百元,沉甸甸的,帶回家去,就有了冬暖夏涼的一床好夢。
機械化時代,手工打出的草蓆尤為難得。草蓆匠們擇一事,終一生,不為繁華易匠心。這能用二三十年的草蓆,依舊每夜伴我入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