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哈利波特》裡面巫師的那隻神奇的信使,想必看過的人都會過目不忘。
雪鴞( 圖片來自網絡)
沒錯,就是它,雪鴞。因雙目,面盤和耳羽使其頭部與貓極其相似,通常大夥都把鴞形目稱為「貓頭鷹」。世界上貓頭鷹的總數超過了130餘種.
「貓頭鷹」在觀鳥人和拍鳥人眼裡都是極其受寵的角色,大家都會以看到或拍到各種鵂鶹或鴞為榮。一來是因其晝伏夜出,難見難拍;二來是因為它們模樣特別的「萌」。
烏林鴞(攝影:Jay.Xu)
再赴馬來西亞,對這寵萌的貓頭鷹滿懷期待,希望能看到更多的種類。它們也確實讓我驚喜連連。
馬來魚鴞(攝影:飛鳥先生)
在檳城的第一晚,我們在瓜拉牛拉,拿下了點斑林鴞、馬來漁鴞、倉鴞三種鴞。第二天上午我們又在一處農地旁的樹上拍到了褐鷹鴞。
點斑林鴞視頻(攝影:飛鳥先生)
倉鴞(攝影:飛鳥先生)
褐鷹鴞(攝影:飛鳥先生)
瓜拉牛拉的鳥遠不止「貓頭鷹」。我們至今還念念不忘三年前的經歷。當時我們的車沿著棕櫚林間的公路行進,路兩旁的電線上白胸翡翠和鸛嘴翡翠間次出現,在一個小時的裡我們一車人數了47隻白胸翡翠和15隻鸛嘴翡翠,平均每分鐘一隻的頻率,這是相當驚人的記錄。
這不算稀奇。這要從瓜拉牛拉的生境說起。瓜拉牛拉公路兩邊是大片的棕櫚種植林,成熟的棕櫚果實除了被採摘用來煉油外,也吸引了大量的嚙齒類動物,「貓頭鷹」們通常在夜間守在路邊的電線上,等候獵物出現。在這片棕櫚林,我還看到過電線版的果子狸,神出鬼沒的野豬。足見神奇。
此行的第五種「貓頭鷹」是在福隆港山拍馬來鷓鴣時順手拍到的——領鵂鶹,一種體長僅16CM的小「貓頭鷹」。
領鵂鶹(攝影:飛鳥先生)
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的腦後長著一副以假亂真的假臉,據說是用來警告可能來自身後的偷襲者。它的叫聲是「啵,啵啵」一長兩短的三音節。在東南亞地區的鳥導通常用它的叫聲作為誘鳥的利器,在林子一經播放,就會招惹來各色鳥類。原因嘛,據說是利用鳥類好奇的天性;也有說是小鳥感受到威脅,齊齊出動,群起而驅趕發出這聲音的東西。
領鵂鶹腦後假臉(攝影:王易)
領鵂鶹洗澡視頻(攝影:王易)
福隆港山的這隻小傢伙聽見同伴的聲音,跟了過來並現身。它邊上有隻白眉扇尾鶲感受到威脅,不停地騷擾驅趕它,這隻小萌寵只有不勝其煩的頻頻變換停歇的位置,以避免騷擾。
白眉扇尾鶲(攝影:飛鳥先生)
不過,再往後,我們此行的「貓頭鷹」緣分卻戛然而止了。先是在檳城的公園搜尋馬來雕鴞未果,鳥導小李小聲嘀咕:上周的團還拍到一家三口呢.;然後在福隆港山夜尋褐林鴞不見其蹤;再後來,應該還有馬來領角鴞的.
每次總是留有遺憾,但,每次,也總是滿懷期待地再次出發。
是的,在自然當中,尋覓和遇見的過程充滿了未知,正是這種未知,驅使我們一次次地奔向山澗林地,奔向未知的廣闊。有位觀鳥界的大咖曾經說過,「觀鳥,有鳥是一種收穫;沒鳥是另一種收穫,至少你知道在此時此地沒有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