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常常遇到一些患者,手部或者足底總是每隔一段時間就出汗增多,然後就開始長几粒小水皰,又癢又痛的,等過幾天水皰中液體被吸收後,局部還會脫皮,反反覆覆。這個是汗皰疹。
西醫都是從誘發因素和緩解症狀角度來治療,不能「連根拔起」。那麼中醫是如何看待這個「汗皰疹」的?又是如何從根本治療的?
今年9月,一位來自河北的女性患者,34歲,因苦於手掌部反覆脫皮25年,故前來求醫。患者手掌部皮膚平均每月脫皮2次,每次脫皮前會手汗增多,手上長小水皰,瘙癢甚,水皰破後開始脫皮。此外,患者還有其他的不適——形體瘦弱,耳鳴20年,膽結石10年,面部毛囊炎6年,月經周期延長伴月經量少6年,胸痛3年,手麻3年,大便時幹,舌暗。
治療前手掌部脫皮
賈海忠教授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詳細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後,確診患者這是「汗皰疹」。賈老師認為患者,形體瘦弱卻患有汗皰疹,是由於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水溼,因此又出現了體內溼熱盛的情況。因此擬用《脾胃論》中「補脾胃瀉陰火昇陽湯」,以此方為基礎進行加減,予方30劑。
患者於11月初前來複診,並向我們反饋了服藥後的情況——自服藥後,手掌部不再脫皮了。除此之外,患者手汗多、胸痛、手麻等症狀也消失,月經周期及月經量正常,體重增加3斤,仍有面部毛囊炎,耳鳴,口乾,大便時幹,賈老師繼續以補脾胃瀉陰火昇陽湯加減為處方。
患者特別高興地對賈老師說:「自從吃了您的藥以後,就沒再脫過皮!」患者表示,自己的父親也有脫皮的情況,要帶他過來給賈老師診治。
補脾胃瀉陰火昇陽湯是出自李東垣的《脾胃論》一書,由黃芪、蒼朮、炙甘草、柴胡、羌活、升麻、人參、黃芩、黃連和石膏組成。
方中藥物既有黃芪、人參、炙甘草這樣的溫補藥,又有黃芩、黃連、石膏此類涼瀉藥。正因為這樣看似「相反」的藥物配合,才能達到「相成」的功效,以溫補為主,清熱為輔,攻補兼施,兼顧氣機,乃補而不膩,攻邪不傷正。因此適用於虛實夾雜、寒熱錯雜之脾胃病證。
此方在臨床上運用廣泛,可用於治療口腔潰瘍、黏膜白斑、下肢溼疹、習慣性便秘等,雖然這些病臨床表現皆不相同,但是究其病因,皆因脾胃元氣受損,氣機失調,溼熱內困所致,因此中醫常說,「異病同治」,即是此理。
來月經頭痛,中醫可以治!
手掌為何總是出汗、水皰、脫皮?
打鼾是病,有危害!
大腦的「鬼把戲」——夢魘
佳節盛宴肚子圓 山楂助力過中秋
菟絲子——打不死的兔,絲兒纏的菟
相關問題歡迎諮詢本文作者。
本文作者:劉浩敏
天津中醫藥大學碩士,執業中醫師。賈海忠教授親傳弟子。曾於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工作學習3年,善於運用中醫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結合現代醫學理論,中西醫結合,靈活運用運用中藥、針刺、艾灸、推拿、心理輔導等治療方法綜合治療各類疾病。
擅長治療抑鬱、焦慮、失眠、煩躁等精神、神經系統疾病;冠心病、高血壓、腦梗死等心腦血管病;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消化道潰瘍、息肉、膽結石、等消化道疾病;痛經、月經不調、子宮肌瘤等生殖系統疾病;頭痛、頸肩腰腿痛等疼痛類疾病;糖尿病、高血脂、更年期症候群等代謝功能失調疾病。
編輯:劉浩敏,劉彥臣;校對:賈岱琳、都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