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男,45歲,四川綿陽經開區人,2019年8月10日初診。
患者因為反酸口水多伴有輕微的胃痛,聽人介紹前來治療。
病史:患者一個月前出現反酸,口水多,坐五分鐘都要吐一次清口水,伴有噁心,反胃,納差,偶爾噯氣,在多處治療,甚至在醫院也治療了一個月,出院後還是沒有多大效果。
現症如下:中等個子,面萎黃,口唇淡白,口水多,白色清口水,不停的吐,幾分鐘一次,口水不粘,不臭,反酸;
伴有噁心,反胃,納差,沒有氣力,偶爾胃痛,舌質白,舌苔淡白,口不幹,口不苦,二便正常,脈沉遲。
分析:沒有惡寒發熱,沒有脈浮,排除太陽病;
口不幹,二便正常,沒有喜渴大飲,排除陽明病;
沒有口苦,沒有胸肋苦滿,排除少陽病;
沒有但欲寐,四肢冷,排除少陰病;
沒有寒熱錯雜,沒有虛實結合,排除厥陰病。
這樣只剩下在裡的虛證寒證,辨證為太陰病,方用安中散加味。
桂枝尖30克 炙甘草10克 元胡20克
牡蠣30克 茯苓20克 炮姜10克
橘皮40克 小香6克 枳殼30克
烏賊骨20克 佛手20克 二芽各30克
三劑,一劑浸泡三十分鐘,煎煮四十分鐘,分六次喝完。
8月19日二診,口水減少,反酸減輕,噁心反胃減輕,還是納差,有清口水,舌苔白,舌苔白,口淡無味,偶爾腸鳴,脈沉弦而細。
太陰痰溼水飲病,安中散加《外臺》茯苓飲。
桂枝尖20克 炙甘草10克 元胡20克
牡蠣30克 茯苓30克 乾薑15克
小茴香10克 黨參12克 炒白朮25克
枳實20克 橘皮30克 良姜10克
三劑,煎煮方法同一診。
8月25日三診,口水繼續減少,反酸消失,其他都正常了,咽喉有痰,脈沉弦滑。
太陰水飲病,安中散加半夏厚樸湯。
桂枝尖20克 炙甘草10克 元胡20克
牡蠣30克 乾薑15克 小茴香10克
法半夏30克 厚樸30克 茯苓30克
紫蘇葉20克(後下) 砂仁10克(後下)
良姜10克
三劑,煎煮方法同一診。
9月3日四診,患者面貌煥然一新,所有症狀消失,只是口水稍多,偶爾咽喉有痰,偶爾反胃,舌質白,舌苔淡嫩,多津,脈沉緩。
太陰裡虛寒水飲證,去掉安中散,用理中湯加半夏厚樸湯治療,並告知患者,他的病症臨床已經治癒,不能再吃生冷,以防止復發,三劑藥物善後。
乾薑20克 炙甘草15克 炒蒼朮20克
黨參15克 法半夏20克 厚樸30克
紫蘇葉20克(後下)
三劑。煎煮方法同一診。
—鄧文斌醫案
[歡迎轉發學習,轉載須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