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疾病,一年四季都比較常見,尤其像腹瀉、便秘、胃痛等,時不常地就聽到身邊的朋友抱怨說:「拉肚子……」「胃好痛!」這些看似普通的小病小恙,若是經常來騷擾,那也是蠻痛苦的!
關於胃腸疾病的治療,關鍵就兩個字——「通導」!
先來看食積:
顧名思義,可知食積由飲食停滯而得,多因脾胃運化失常,食物積滯不行所致。
表現為:胸脘痞滿、噯腐吞酸、厭食、脘腹痛而拒按、大便秘結、舌苔厚膩等。多見於小兒及素日體壯陽盛之人。
此類病人侍其體壯胃健,常因飲食不節而損傷胃腸,致使積滯不行,鬱而化熱。故臨床上以噯噫食臭、厭食、便秘不通為診斷要點。
因其為實、為熱,故治療上以通下積熱為不二法門。然仍應細斟其實之多少,熱之輕重,辨證選方。
再看胃脘痛:
胃痛,是一個常見病,通常以胃脘部疼痛為主症,並多伴有燒心、吐酸、食欲不振、大便不調等症。因其病位在臍上心口部,所以古人亦常稱其為心痛或心口痛,病多纏綿不解。
究其辨證分類,一般認為雖有寒熱虛實數端,但就臨床所見,所涉及的臟腑多為肝、胃、脾,久病患者尤以脾胃虛寒者為多,故從根本上說是一個脾胃虛寒的疾病,治療上最多用補中健脾胃,達到通則不痛的目的。
那麼反胃呢?
反胃亦稱翻胃、胃反,其主證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者為未消化的食物,吐出則舒。中醫學對本病之認識,亦多責之於饑飽憂思,損傷脾胃,以致中焦虛寒,不能消化水谷,病久及腎,下焦無火,所謂釜底無薪,不能腐熟水谷云云。治法多為溫中健脾、降逆和胃之劑。
此症乃因瘀血內阻,幽門不通,胃氣不得下降,陰津不能滋潤大腸,故大便乾結,腑氣不行,濁氣上逆而反胃作吐,治宜活血潤燥通便。
再看便秘:
便秘是臨床上常見的一個症狀,它可以見於許多疾病,這裡主要是指胃腸燥熱引起的習慣性便秘和痔瘡、肛裂、肛門手術後伴發的便秘等。這種便秘的特點是大便經常乾結,隔日或數日一行,努責艱難;或伴有頭昏、頭痛、口臭等,服瀉藥可通,但停藥則便秘復作。有痔瘡、肛裂者,還有肛門疼痛、便血等。常用潤下而又兼補的辦法。
最後說說洩瀉、痢疾:
洩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清稀,甚至如水樣;痢疾古稱「腸澼」,是以瀉下赤白膿血,腹痛,裡急後重為主症。以病勢來說都有急性、慢性之分。我們這裡討論的均是指慢性者。從根本上說本病的主症都是有寒有溼,乃寒溼積滯於腸中,虛實夾雜。故治療大法應是攻補兼施,用溫陽通下劑。
但洩瀉、痢疾又見於虛人誤食生冷硬物,凝滯不化,臍腹疼痛,按之亦痛,但又能耐受,排便不暢,雜有少量黏液,舌苔白厚或濁者,可先用溫脾湯,常能使寒溼盡去,排便暢利,腹痛減輕或消除,然後辨證選方,治本除根。
總之,這類疾病都有邪實的一面,其病位又都在胃腸,胃腸屬六腑,六腑以通為用也,所以通則為用、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