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白斂薏苡湯:治風,拘攣不可屈伸方。
【組成與用法】
白蘞、薏仁、芍藥、桂心、牛膝、酸棗仁、乾薑、甘草各一升,附子三枚(《翼方》有車前子)。
上九味㕮咀,以醇酒二鬥漬一宿,微火煎三沸,服一升,日三,扶杖起行。不耐酒五合。
【出處】《備急千金要方》卷八偏風第四
【醫案】
初診:2017年8月26日。張某,女,74歲,朔州市人,下肢拘攣五六年,先後服用鈣片、中藥等三四年不見好轉,症見:汗出,怕冷,怕風,口乾,不想喝水或喜喝熱水,下肢發涼,腿拘攣以早晨起床時加重,活動後好轉,遇冷加重,失眠,舌質淡,舌苔白稍黃,脈沉弦。
六經辨證為太陽太陰少陰證。
處方:白斂薏苡湯加減:白蘞15g,薏苡仁30g,桂枝30g,白芍30g,酸棗仁15g,甘草20g,牛膝15g,乾薑10g,附片15g,木瓜15g。3劑。
二診:藥後下肢拘攣好轉,腿涼減輕,為鞏固療效,上方繼服3劑而愈。
【分析】
汗出、怕風、下肢發涼、遇冷加重為太陽表虛兼少陰證,不想喝水或喜熱飲為太陰證,舌苔稍黃有少許熱像。桂枝湯去姜棗針對太陽表虛證,桂枝、芍藥調和營衛,芍藥、甘草又名芍藥甘草湯(又名去杖湯),治傷寒傷陰、筋脈失濡、腿腳攣急;加附片針對少陰寒溼證,乾薑散太陰寒溼、顧護太陰;白斂、薏苡仁性寒,可清熱、散結氣祛溼;加木瓜加強祛溼之效,牛膝補肝腎而引諸藥下行;肝主筋脈,酸棗仁取酸入肝,既可治療筋脈拘攣,又可安神除煩。
【按語】
本方是在《傷寒論》芍藥甘草湯的基礎上加上了桂枝加附子湯,其中附子、乾薑、甘草又叫四逆湯,三味藥可以開下焦痺著之邪,如果下焦溼熱重可以加入蒼朮、黃柏,等於加入四妙散,以加強袪溼熱之功。
【作者簡介】
張志偉,男,出生於1986年12月27日。
聯繫電話:13485608968
工作地點: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農校街明仁堂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