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歲王老太因最近溼疹纏身,於是到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就診。接診的針灸康復科三病區區長、主任中醫師秦敏見此情形,建議王老太試試飛針療法,沒想到才施針兩次,王老太的溼疹竟好去大半,這更加堅定了王老太針灸療法的醫治,又試了幾次飛針,王老太的溼疹便痊癒了。那麼,為何飛針可以治溼疹呢?
入秋後,由於季節轉換和環境因素,人體不但免疫力下降,而且皮膚的適應能力也有所下降,此時溼疹就悄悄找上門來了。
秦敏表示,從中醫的角度來說,溼疹發的生與心、肺、肝、脾有著密切的聯繫,由於脾胃受損、溼熱內生、上焦肺熱,加之外受風邪、飲食不節,溼疹很容易趁虛而入。此時,嶺南飛針在治療溼疹上以打通任督二脈為法,治療上,以清熱除溼,益氣養血為原則。
在針刺穴位的選擇上,由於溼疹以本虛標實為要,氣血虧虛為本,溼熱為標。故嶺南飛針選穴側重以益氣養血等穴位為主,輔以清熱祛溼。
嶺南頭皮針多以百會為主的厥陰區為主及以雙側頭維穴為主的陽明區,針刺厥陰區可以調節機體氣血,治療因血虛風燥引起溼疹。
嶺南腹針以氣海為主的下焦區及以中脘穴為主的中焦區,配合體針曲池、外關、三陰交、太衝、陰陵泉等穴,就能很好地打通任督二脈來治療溼疹。
中焦調理脾胃,下焦固本,針刺中脘、下脘、氣海、關元等穴位可以補氣血、固本培元,是治療溼疹的首選。配合體針曲池、外關、合谷穴、三陰交、足三裡等,加強治療溼疹。秦敏介紹,嚴格遵循飛針三大手法進針,即頭皮針「一拍、二推、三旋轉」的注射式,腹針「一旋、二翻、三點頭」的飛行旋轉式及背針「一壓、二提、三旋轉」的指壓式。注意要有定力及手力,做到人針合一,控制好入針的速度、角度、深度。另外,秦敏提醒,溼疹患者注意體位選擇,避免壓迫到溼疹部位。也要注意避免針刺有破損、出血的皮膚。
1、飛針治療後,患者應自行觀察是否有局部皮下血腫,如果有進行按壓處理;
2、不適宜進行劇烈運動,要保持凝神靜氣、保持安靜;
3、儘量避免受寒、受風;
4、不適宜進食生冷的食物,食用溫和的食物比較好。
除了飛針治療溼疹,秦敏表示,還可以通過中醫內服藥物及外用藥物來治療。
在內服藥物上,肺氣虧虛者,可服用玉屏風散;脾虛溼蘊者,伴有納少,腹脹便溏,可以參苓白朮散治療;血虛風燥者,患病日久,皮損色暗、色素沉著,粗糙肥厚,可以四物消風飲治療;上繳肺熱,聲音嘶啞,咽喉腫痛者,可服用瀉白散。
在外用藥物上,皮膚潮紅而無滲出者,可用藥大黃、苦參、地榆、黃柏、地膚子、蛇床子、夜交藤等煎湯外洗。糜爛水皰、滲出明顯者,可用馬齒莧水洗劑,或以蒲公英、龍膽草、野菊花、明礬各20克,煎水待冷後溼敷。滲出減少、結痂,可用黃連軟膏、青黛膏外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