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的無償獻血事業起源於1974年,由紅十字會倡導成立了「捐血運動協會」,並設立臺北、臺中、高雄、臺南四個捐血中心開展採供血工作。1990年成立的「醫療財團法人臺灣血液基金會」為非政府、非營利的民間公益團體(NGO及NPO),全面接管臺灣的無償獻血事業,並與紅十字會脫離,其董事會為最高權力機構。目前該基金會下設6個捐血中心、12個捐血站、255個捐血點遍布全島。2011年臺灣全島總捐血量為594.5噸,定期捐血者比例為75-85%,國民捐血率達8.13%,遠高於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
臺灣無償獻血事業的歷史,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即開創階段、成長階段、突破階段和發展階段。
無償獻血事業的突出進步表現在以下四個轉變:由賣血轉變為全部無償獻血。由分散的地方經營轉變為全部歸屬「中華血液基金會」經營。獻血由少數人參與轉變以學生、軍人為主體,並進一步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新格局。由傳統的獻全血轉變為以成份捐獻為主的合理使用血液資源新趨勢。
臺灣的獻血宣傳十分注意發揮各新聞媒體的作用,臺灣捐血運動協會所屬的「宣傳指導委員會」,其成員絕大多數是新聞學會、通訊社、報社、電視廣播公司等單位的負責人,擔當起無償捐血宣傳的先鋒任務。
各中小學校都把捐血作為校外教學課程,教師身體力行,捐血救人的義舉已在學生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20多年的社會運動工作、捐血事業機構有效地與社會團體相結合,捐血中心的很多捐血都來自福利學會、獅子會、扶輪社、青年會、婦女會、學校軍隊、公司等社團和企業捐助,每年從各類社團所採得的血液接近50%。臺灣已經把血液事業當作一項重要的社會事業來抓,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能參與,形成了功能化的網絡。
在獻血服務方面,捐血站點無論大小都設有茶點休息間,提供各類飲料和小食品;捐血者捐血達到5次、10次時,寄發感謝狀,以鼓勵他們持續捐血;每年舉行「捐血服務需求及滿意度調查」;捐血者生日或節日,發電子賀卡表示祝賀。目前,40%以上的捐血後檢測結果回饋是以電子郵件的形式發送的。可以說,他們充分利用現代通訊手段與捐血者進行有效溝通和聯絡,既便捷快速,又兼具環保,並可以節省經費。他們每年都舉辦捐血紀念品設計比賽,並給優勝者頒獎,因此,給捐血者發放的紀念品品種豐富,設計極具創意,製作精良。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捐血事業的發展推動了社會進步,每年100多萬人次的愛心捐血行動就是為社會播下了 100多萬顆友善種子,他們在臺灣寶島開花結果,使社會文明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