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非洲曾經有一個農場,
種咖啡豆,給黑人小孩治病。
我在非洲遇見了為自由奮不顧身的情人
熱愛動物勝於人,折桂而來,情迷而往。
我在非洲曾寫過一首歌,
哪裡有已逝的熱土,哪裡有純潔的朝露。
我總是兩手空空,因為我觸摸過所有。
我總是一再啟程,因為哪裡都陋於非洲。」
這段文字,講述的是影片《走出非洲》中的女主角凱倫的故事。她的原型,是與安徒生並稱為「丹麥文學國寶」的著名女作家——凱倫·布裡克森。
凱倫·布裡克森
1913年,28歲的凱倫來到非洲,直到1931年離開,餘生再未重返非洲。離開非洲後的凱倫·布裡克森,以筆名伊薩克·迪內森開始了她的寫作生涯。她一共創作了十餘部作品,並且兩次角逐諾貝爾文學獎。1937年出版的《走出非洲》,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她將十七年的回憶傾注其間,用文字向世人展示了她眼中的非洲,也記錄下了她在非洲的跌宕人生。
1937年出版的第一版《走出非洲》
《走出非洲》中的故事發生在歷史上奇特的曇花一現時期。一戰前期,東非國家肯亞、烏幹達、羅得西亞等地吸引了大批不滿意家庭生活和社會現狀的歐洲人。我們的女主角凱倫便是其中一個。愛上瀟灑倜儻的哥哥,卻嫁給了薄情花心的弟弟。如此戲劇化的橋段,正是女作家凱倫·布裡克森的真實經歷。為了男爵夫人的頭銜,為了離開寒冷的北歐,凱倫追隨自己的未婚夫來到了非洲。而這樣一個看似功利的女人,在非洲這塊自由的大陸上,度過了生命中最為純粹的十七年。
凱倫·布裡克森在非洲
在《走出非洲》中飾演主角凱倫的,是當時已經手握兩座小金人的實力女星梅麗爾·斯特裡普。(憑藉1979年的影片《克萊默夫婦》獲得第52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憑藉1982年的影片《蘇菲的抉擇》獲得第55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走出非洲》劇照
從追尋自我而拋棄家庭的克萊默夫人,到面對納粹做出艱難抉擇的蘇菲,再到佇立欲望海岸的法國中尉的女人,彼時的梅麗爾·斯特裡普已然是女性主題影片不二的人選。而《走出非洲》中的斯特裡普,也完美地詮釋出了主角凱倫的勇敢。
年輕的梅麗爾·斯特裡普及其作品
(從左至右分別為《克萊默夫婦》、《蘇菲的抉擇》、《法國中尉的女人》)
《走出非洲》讓本片的導演西德尼·波拉克收穫了第58屆奧斯卡最佳導演小金人。而這已經是他第三次獲得提名,前兩次分別是1969年的社會現實題材影片《射馬記》(They shoot Horses,Don't They)以及1982年的喜劇《杜絲先生》(Tootsie)。在他一生執導的影片中,有19部影片共獲得46項奧斯卡提名。而演員出身的西德尼·波拉克,更是被稱為是最會演戲的導演。他一共出演過30多部電影及電視劇。與《走出非洲》中的男主角羅伯特·雷德福的相識,就是在1962的影片《獵戰》。當時的西德尼·波拉克在片中擔任主角,而雷德福是配角。因此結緣的兩人成為了一生的摯友,雷德福隨後更是主演了西德尼·波拉克執導的6部影片,其中便包括這部《走出非洲》。
《走出非洲》劇照
在美國電影協會評選的榜單中,1985年的這部《走出非洲》入圍「影史百部愛情佳片」。作為梅麗爾·斯特裡普與羅伯特·雷德福這兩位大明星的第一次合作,兩人之間的浪漫火花美妙得出人意料,他們之間的許多浪漫橋段也被奉為銀幕經典。
《走出非洲》劇照
而在這部影片中
比兩位主角之間的浪漫
還要讓人感動的
就是非洲的景色了
————
《走出非洲》
主持人 王璐
新華社駐非洲記者 桂濤
媒體人 李東然
《看電影》主編 阿郎
佳片觀影團
節目錄製現場
2月13日
周六晚上22:03與您相約電影《走出非洲》
2月14日
周日下午14:13影評版精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