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常年處於悲觀狀態的人,但現在情況正在慢慢好轉。我知道向公眾表明我的立場是一個驚人的懺悔。但反過來說,悲觀主義對個人成長更像是燃料。遭受著生活的痛苦讓我渴望一個更好的世界。
或許最有名的悲觀主義者是屹耳,維尼小熊裡那頭吃薊的驢。
屹耳是一個讓人略感心酸地矛盾體,沒人會想到那樣的歡笑會來自一個這麼憂鬱的人。
同樣的,貧窮教會我們追求財富,心碎教會我們學會真誠,鬥爭和失敗才能凸顯我們的勝利。屹耳的敏感和憂鬱點亮了生活的愉快。
以下是7句屹耳的經典臺詞,教會我們如何活的漂亮。
□「謝謝你關注我」
我們都需要被關注。超越了我們的生理需求,哭泣是為了博取存在感,也成為了我們做一切的出發點。
被關注,被寵愛,被承認。
屹耳這句最喜歡的臺詞讓我們知道存在感的重要性。欣賞每個人的不同點,只有懂得如此,朋友才能相聚一起共享
二個人在一起不說話也不會覺得尷尬,這是存在感最好的感受。
□「還在下雪。」屹耳難過地說。「確實啊」,「還很冷」,「是嗎?」,「是的。」屹耳說道。「不過至少沒有地震。」他欣慰地說道。
我們曾爆發出的一小部分。我們的問題將不斷擴大,侵佔我們給予它的整個精神世界。而我們卻總是給了它過多空間。
心理學家把這叫做悲觀思維,總是默認事物會往最糟的方向發展,比如我們認為被拉走就是意味著要坐一夜的牢。恐懼是一個強大的機制,會無限擴大。
屹耳深知這中間的秘密。「但是」這二個字讓我們重新審視,對生活的小留心讓我們去合理的評估。事實上,去思考最壞的結果讓我們知道我們的想法是多麼不切實際。
□「尾巴對他們來說不是尾巴,而是後面多餘出來的部分。」
不是每個人都會懂你,但那又如何。我們推崇言論自由,但當有人提出反對意見時又會暴跳如雷。
就像你帶著一匹馬去喝水,但你又不能逼著他喝。沒必要紅著臉告訴別人這是尾巴而對方覺得這只是一個累贅。
□「對於一個沒文化的人,A這個字母不過是三根棒子罷了。」
無知便是福——對那些不知福的人來說。每個人都必須讀一讀蘇格拉底,那個說過「未受檢視的生命不值得活」的人。
知識有種魔力,傳播經歷。學習語言就是進入另一個全新的文學世界。學任何技能都會讓你變得更有自信,為他人的生活增添一抹色彩。
給自己一個看到的不只是三根棒子的機會,挑戰自己,每天學習一件新的事務。
□「它們都是有趣的事情,意外,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來。」
戴著保護殼過日子會讓我們遠離傷害,但也失去了體驗多姿多彩生活的樂趣。
所以當我們儘量的機智和小心,最後我們最沒有更大的提升空間。意外隨時都會來——一直想著要去預測它的到來簡直可怕。
□「多一點考慮,多為他人想一點,世界就會不一樣,至少我這麼認為。」
我們的生存法則意味著我們是自私的。嬰兒學會說「我的」就跟學會說「媽媽」或者「爸爸」一樣快。
自私是根深蒂固的,對無私的渴望也是。「奉獻高於接受」這句話我們說了千萬遍。但是給予比接受難多了。付諸行動去將意識和實踐連接在一起是永恆的戰役。我們所做的如果能給他人的一天甚至生命帶來影響,即使微不足道,也是好的動機。
□「我們不能所有人都這樣,我們中有一些不能,這才對了。」,「不能怎樣?」維尼擦著鼻子說。「慶祝,唱歌跳舞,繞著這桑樹林。」
這就像一個文化封閉者在傳播開放的思想。不過幸好現在關於內向性的應對開始有了平衡,這過程變得更像是一個慶典而不是去解決一個問題。
但是不管是站在任何一個群體的角度或是文化基準上,總會有一種誘惑讓你覺得如果你不適應那把曲奇切刀的話就會有哪裡不對。
用屹耳的一句簡單但是意味深遠的話來說:「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做,而且我們其中有些人不願做」。差異有差異的美。曲奇切刀是用來切曲奇的而不是用於生活的。
********************************************************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心理測試>>>《測你的性格傾向與社交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