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見習記者 高曉飛)「先做底,再向上圍身,然後圈邊,最後編蓋和提手。」問起「氣死貓」竹簍的工藝程序,王作信老人張口就來。據了解,王作信已經專做竹器60多年了,不光是獨創了竹簍「氣死貓」,對其他類型的竹器製作手法也很熟練,但老人也表示出對於技藝傳承斷代的擔憂。
8月 1日,記者來到龍山街道的劉家官莊村,遠遠看到王作信老人已經在路旁等候了。「快跟我進來吧!」老人熱情的招呼著。據了解,王作信從14歲跟著父親學做竹器,到現在已經有60多個年頭了。老人不僅繼承了竹編的老手藝 ,還經常自己琢磨編個新玩意兒,「氣死貓」就是老人獨創。當問起「氣死貓」這一名字的來歷時,老人笑著說,「俺原本想叫它飯籃子的,可是剛好有個人來,說是想要個裝飯的,不會讓貓偷走食兒的籃子。我一聽,就想那不如就叫『氣死貓』吧,之後這個名字就這麼叫開了。」王作信說,劉家官莊的竹簍都是沒有蓋的,唯獨他的「氣死貓」竹簍有,而且也就只有他這一家做「氣死貓」。
「別看它不起眼,它都飛到加拿大去了呢!」王作信向記者說道。原來,有的村民想送土特產給親戚朋友,想起了老人的好手藝,「氣死貓」實用又結實,就直接找老人做,這便將「氣死貓」帶到了北京、香港等地,甚至都出國了。
據村委李桂敏介紹,王作信老人不光會編「氣死貓」竹簍,像酒罈提籃、扣飯的蓋子、小孩的搖籃還有竹編的燈罩等,老人做起來也都很熟練,還經常研究研究。「俺曾經給一個韓國人的飯店編竹燈罩,人家很喜歡,連續3年都來找俺做。」王作信指著一個軸承說,這就是他為製作「氣死貓」特意想出來的工具,也是獨創呢。
據悉,劉家官莊村原名「篩子官莊」,竹器製作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但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編竹器的年輕人越來越少,王作信對此表示很擔心。「俺現在最擔心的就是這門老手藝失傳。這種竹簍看著簡單,但實際上是個細緻活。連續8個小時,才能做出來一個。年輕那會兒,俺一天就能做一個,現在得3天才能做出來。」王作信說道,很多人覺得100多塊錢買一個竹簍很不合算,所以現在竹器的市場很小。他也只在別人表明要買時,才開始做。「我收過7個徒弟,專學做『氣死貓』竹簍。但他們做了一年後,發現不掙錢,就都轉行了。」王作信表示,以前村裡家家都在做竹器,現在只有4成的村民在做竹器,而且都是六七十歲的老人 ,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創業了,沒有想學竹編工藝的,這種狀況讓他很著急,卻又沒有辦法改變。「村裡也正在想辦法,鼓勵年輕人學習竹器編織技藝。」李桂敏說,500年的傳承,說什麼也不能讓它失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