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悅來鎮裴蕾村通過大力推廣香沙芋艿種植,讓村民走上了致富路。「踏著英雄的足跡」今天走進悅來鎮裴蕾村。
裴蕾村因烈士裴蕾而得名。1943年反「清鄉」鬥爭開始後,裴蕾調任海中區宣傳幹部,分插在萬年鄉工作。一天,裴蕾奉令前往通海廟南200米處偵察敵情,由於叛徒告密,被日軍發現後用刺刀活活刺死。裴蕾犧牲時年僅23歲。
村民 張耀蘭:裴蕾為人民,保護我們而死,我們村裡的群眾還是好的,到清明上墳,村民們都放點(紙)墳墓上。由於緊鄰三興河,擁有獨特的犟黃泥土質,裴蕾村村民一直有種植芋艿的習慣,但零星種植、提籃小賣效益非常低下。為此,村裡決定突破傳統模式,讓農民以土地入股,開展大規模種植。
裴蕾村黨總支書記 王永康:2012年,我們裴蕾村成立了海果果品專業合作社,以集體流轉土地,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一下子種了300多畝萬年香沙芋艿。
村民:一畝芋艿有1萬塊的收入,我們年紀大了,種芋艿收入最高。近年來,村裡的芋艿種植面積擴大到500畝,年收入500多萬元。
隨著村集體收入的增加,目前,裴蕾村擁有水泥路面48公裡,並安裝了路燈;沿線打造了文化主題彩繪民居長廊,悠悠池塘,荷花綻放,流淌出的人文氣息,浸潤著這塊紅色土地。
來源:東洲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