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化鄉:山旯旮裡辦起加工廠,村民增收致富有門路

2021-03-02 方城曉事

△視頻|山旯旮裡辦起加工廠

2月23號,在理化鄉長春村高中組有這樣一件喜事,村民吳明友在他們寨子裡辦起了加工廠,家門口有了新企業,讓左鄰右舍都在家門口都成了「上班族」,為鄉親們增加了一條增收致富門路... ...

吳明友介紹,他在昆明的加工廠需要招收一批工人,去年10月份就回到家鄉,看看父老鄉親有沒有願意出去的,當時很多人都想去,可是因為家裡有老人、小孩需要照顧,大家都猶豫不決。於是吳明友萌生了回鄉辦廠的想法,有了想法之後說幹就幹,投入100萬元新建廠房1500個平方米,購買生產設備21臺。

把廠搬回老家,一方面可以節約自己的生產成本,提高加工廠的收益,另一方面還能帶著父老鄉親一起發展,給他們一條新的增收渠道,幫助他們脫貧致富。

村民歐婷告訴記者,之前她也是在外面務工,收入開支下來,一年都沒有什麼存款,現在自家門口辦起了廠,她就不再往外跑了。

村裡辦起了加工廠,受益的不僅僅是歐婷一個,據了解,加工廠全部生產線鋪開後,可以解決就業70人,預計每天可以生產被子500床,枕芯800個,年產值可達200萬元。


- END -

方城小視——

△視頻|《櫻桃花開》

 活動| 

  中國•九洞天(貓場)首屆櫻桃花節  

【戳△圖片查看更多】

賞花時間:2月25日-3月10日

花節時間:3月4日


▼ 點這裡,觀看更多內容

相關焦點

  • 楊梅鄉:做好「竹」文章 計生戶增收致富
    【同期聲:楊梅鄉西墘村計生戶 李昭娟:我們的竹林產量現在也逐漸在增高,現在已經發展都成片起來,成片連接起來了,收入也是成倍的在上漲,我們現在一年的收入三萬左右吧,我們竹林現在已經有四十來畝了。】  為了幫助計生戶增收,楊梅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利用優勢資源,通過資金、政策、技術幫扶,鼓勵計生戶依靠優勢資源,憑藉自己的辛勤勞動,增收致富。
  • 藍文忠: 全心全意帶領村民增收致富
    藍文忠說,早年,由於村裡沒產業、無經濟來源,村民生活拮据,村莊環境髒亂差,每每回村,心情都很複雜。2003年,他將自己的事業交由他人打理,毅然回村,決心帶領村民改變生活。然而,農村工作遠比想像的要難。為修好村裡通向外面的路,一些村民的土地需要被調劑,村民不理解、不支持,修路的事一度停滯。藍文忠每天晚上挨家挨戶地跑,向村民們耐心講解修路的好處。
  • 林立新:發展果蔬基地規模化種植,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搶59.9親子溫泉票↓↓↓【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林立新:發展果蔬基地規模化種植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林立新:發展果蔬基地規模化種植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在連城縣莒溪鎮璧洲村,憑藉著發展果蔬基地規模化種植,幾年來,青年致富帶頭人林立新帶動當地村民和貧困戶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 臨高皇桐美香村:探索產業入股新模式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今年,皇桐鎮美香村委會堅持因村制宜、一村一策,探索出增加村級集體經濟和村民收入的「4+4+2」產業入股模式,通過與龍頭企業合作共同種植鳳梨產業,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據了解,鳳梨種植效益較高,每造鳳梨產值為1.56萬元/畝,18個月便有收成,純利潤可達3567元/畝,與種植甘蔗、紙漿林等作物相比,經濟效益更高。為此,美香村委會積極發動農戶和脫貧戶以資金和土地入股的方式參與其中。
  • 鳴沙鎮:建設育苗場助力瓜農增收致富
    寒冬已至,鄉郊田野已是一幅空曠寂靜的景象,但鳴沙鎮育苗基地建設現場卻是一派繁忙的勞動場面。工人師傅們正在忙著砌牆、搭架、安裝,一座座育苗溫棚在他們的辛苦努力下逐漸成型。中寧縣泗海源硒砂瓜專業合作社社長 李嚴東咱們今年這個鳴沙苗場基地10月10號開工 截至(目前)有兩個多月時間 咱們12月底必須完工 目前的工程量 也就說架子的安裝以及它的覆膜也即將完成了
  • 桐木坪鄉:山旮旯長出致富果
    近年來,桐木坪鄉利用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群眾」和「專業合作社+集體經濟+貧困群眾」等模式,依託荒山荒坡分片規劃,大力發展經果林,實現了生態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桐木坪鄉棉花坪村黃桃基地走進桐木坪鄉棉花坪村,曾經幾百畝的荒山荒坡全部種上了黃桃,新鮮飽滿的黃桃掛滿枝頭,長勢喜人。預計七月下旬,黃桃園可開園採摘。
  • 福安城陽:綠竹產業拓寬致富路
    遊錦木在竹園砍竹福安是「中國綠竹之鄉」,現有綠竹面積6萬多畝,種植範圍覆蓋全市23個鄉鎮的236個行政村,年產竹材10萬噸、綠竹筍1萬噸,年產值達2.6億元。佔洋村產出的綠竹筍甜嫩,遠近聞名,多數村民依靠綠竹產業走上了致富路。「我們村主導產業是綠竹筍,從最早的幾百畝,到現在擁有一千多畝竹林。目前,村中從事綠竹種植業的村民達60%以上。」
  • 聯安鎮聯川村:大棚蔬菜種植助農增收
    科技是現代農業發展強有力的支撐,在我縣聯安鎮聯川村,村民藉助大棚蔬菜種植
  • 海門悅來鎮裴蕾村:香沙芋艿致富村民
    近年來,悅來鎮裴蕾村通過大力推廣香沙芋艿種植,讓村民走上了致富路。「踏著英雄的足跡」今天走進悅來鎮裴蕾村。
  • 這個村的環境整治有一手!
    村道兩旁綠樹成蔭,房前屋後乾淨整潔……從曾經的「深在閨中無人識」到現在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面貌煥然一新,美麗宜居的生活環境讓薩爾闊布鄉庫爾克勒德克村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攀升,這是薩爾闊布鄉庫爾克勒德克村積極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一個真實寫照。
  • 小菌菇敲開致富門
    原標題:小菌菇敲開致富門——貢嘎山下松茸村的大產業1月5日,松茸產業園的工人通過真空冷凍乾燥設備加工凍乾食用菌。1月6日,村民帕他志瑪(右二)在產業園裡裝填菌袋。1月4日,松茸產業園的管理人員在倉庫裡整理即將發放給當地種植戶的滑子菇菌包。
  • 富川這個村全村致富,大米賣到16塊一斤
    但「酒香也怕巷子深」,木樓灣村地處偏僻,從前村民種植的大禾紅米多為自留食用。自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當地黨委政府發動群眾利用自然優勢發展大禾紅米種植產業脫貧增收,但大禾紅米比一般水稻生長周期長,價錢上不去經濟效益就不明顯,群眾們的種植意願不強。
  • 丘北八道哨:桃園花海引人遊 果農豐收有盼頭!
    走進八道哨鄉大龍潭村的桃園花海中,映入眼帘的是八道哨大龍潭村七江公路一線兩側及響水村大坡頭的交界處,呈現給路人的是漫山遍野的桃園花海,拉近單眼相機變焦一瞧,紅豔豔的桃花把大龍潭村四面環繞的山地點墜得如仙似境,勝似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 「菇」起苗鄉群眾錢袋子
    資料圖片 tuwenwuguan「車田的海拔與土壤環境都很適合種植香菇,這裡種的菇個頭大、出菇多,我們公司積極為脫貧群眾提供就業崗位,吸納12名脫貧戶在菌種製造車間務工,人均月收入增收2000元以上,並為車田苗族鄉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提供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工廠建在家門口 持續增收有門路
    「進廠務工一人,穩定致富一家」的標語懸掛在製鞋扶貧工廠外的牆上,在秋溝村6組貧困戶趙繼紅看來,這句話正是他的真實寫照。2000年,他在外地工地務工不慎摔傷腰部和右腿,落下二級殘疾,主要勞動力的缺失讓趙繼紅一家的生活陷入困境,2014年趙繼紅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9年,趙繼紅一家人從秋溝村遷入集鎮集中安置點。
  • 魯山瓦屋鎮:香菇成產業 村民好就業
    幾位村民仔細詢問完如何學習種植技術、怎樣申請優惠貸款等細節,便盤算著回村裡辦理承包手續,唯恐落在了別人後面。今年49歲的李軍偉是貧困戶,搬出深山後,在瓦屋鎮的鼓勵下,靠著種植香菇,去年掙了近10萬塊錢,不僅自己家脫貧摘帽,還成了小有名氣的致富帶頭人。
  • 退伍退休後,他用「苦」咖啡給村民帶來了「甜」日子
    西盟佤族自治縣力所鄉茨米竹咖啡種植場的廠長、退伍老兵扎迫,每天都在享受這樣的生活。一曲老歌、一杯咖啡、幾粒堅果、一邊勞作,是他多年來不變的生活節奏。雖然已是60多歲的年紀,但做起事來依然幹練利索,身上總有抹去不掉的軍人氣質。「因為氣候好,咖啡長勢也好,去年剛進入12月,我們就收購了1噸多的咖啡豆。」扎迫站在曬場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