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的建築需要維護,在整個建設中起了關鍵作用的金剛重光便接受日本天皇之命,成為四天王寺的主要守護者。
一直以來維繫著8個專屬工匠組,只從金剛組承接業務。
→防止內部競爭的發生,維繫整個金剛組工匠的利益;
→維護了整個行業的秩序,實現了與其他企業的共生。
直到2006年,大阪當地一家建築公司出資收購了經營陷入困境的金剛組。
金剛組的危機始於1990年日本泡沫經濟破裂,傷口擴大在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毀滅於2000年前後的鋼筋混凝土建築領域的涉足失敗。
歷史再久的企業,規模再大的企業也會陷入困境。
我曾訪問過金剛組的執行董事阿部知己先生,他這樣跟我說:
工匠的工作,靠的是工匠們的五感——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感覺,這種通過眼睛看看,鼻子聞聞,用手去觸摸或者敲擊一下聽聽聲音就能判斷建築健康狀態的能力,也是工匠工作最具魅力的地方。
比如說要建設一棟本殿需要很多木材,一般來說這些木材會是從同一座山上採伐下來的,但工匠們只要看看木材的狀態,敲打一下聽聽聲音,就能準確地判斷出這些木材分別是在山的什麼位置成長起來的,適用於建築的什麼地方,比如說有的是用於主梁,有的適用於主柱等。同一座山上成長的木材,它們具體成長的環境都是不一樣的,這會讓它們的材質出現細微的差別。
工匠們在施工時會考慮木材本身生長的朝向,陽面朝陽,陰面朝陰。
在公司裡要做到人盡其才公司才能發展。同樣在一個建築中也需要將合適的木材使用在合理的位置上,這樣的建築才能堅固長久,經驗豐富的工匠就能做到這一點。
現在人們經常會說電腦科技、人工智慧,但我個人認為工匠們的五感是電腦和機械不可能實現的。
比如同樣是切削木材的表面,工匠們手工切削出來的木材表面非常光滑,還有防水功能,而機械切削的表面,水滴會滲透進去。
金剛組這1000多年裡孕育和傳承下來的木結構建築工藝不能失傳,不能丟棄。在我們工匠手中誕生的每一件作品都是藝術品,一棟宏偉的建築裡不用一顆釘子,全都是靠1000多年流傳下來的技術和工藝來施工,是金剛組工匠們技術和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