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賀歲增祥瑞
舌尖新年來相會
《舌尖上的新年》作為「舌尖」系列的大電影,這次攝製組在全國35個地點尋訪到60多種美食,最終在電影裡提及的有24個地點的43種美食。旅行時記得一定要嘗試一下,其中有不少也可以通過各種電商渠道購買。
今天是大年三十,我們的主題是「舌尖上的春節」,不但和節日有關,還和吃有關。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明清以來,春節的食俗,南方和北方已有明顯的差別。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聊各個地區春節的食俗都有哪些?
東北人,特別講究「過年」,從舊俗上來講,東北人的年菜,一般是十二道,寓意著一年十二個月。而在葷素搭配上,則講究六葷六素,說的是一年裡有喜有憂。
西北別具異域風情,這裡的美食別具一格。西北的春節也帶著這樣一股濃濃的西域風情。
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西南溫潤潮溼,自然資源豐富,對於這些大自然的饋贈,西南人運用自己的智慧,把它們變成了美食。
雞湯泡炒米是一道由炒米和雞湯為主要材料做成的菜品,屬於徽菜。選用上等糯米,先用開水浸泡,待其穀子(米粒核心部位)發軟,能掐動,便用竹籮或簸箕撈起來,用大量冷水衝,洗清米粒外圍,防止互相粘連。等水分瀝乾,便可下鍋炒作。
糕角兒是吳堡對軟糜子油糕的獨特叫法,逢年過節不可缺少。喜甜可將棗泥包入蒸好的糕裡,好鹹可將菜等包入,捏成餃子模樣,個頭略大些,放入油鍋炸熟即食。
七件子是拿來和香港元朗的盆菜相提並論的,「七件子」指的是雞、鴨、火腿、蹄髈、鴿子、鴿蛋和麻雀,將這七樣食材處理乾淨,一齊放入清水煮沸的大鍋,配蔥姜,蓋上蓋子。大火、文火3個鐘頭烹煮而成。比起這樣隆重的年菜, 「三件子」、「五件子」更加親民,在蘇州幾乎家喻戶曉。
九大簋是盛行於廣東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盛宴的總稱。「簋」原是古代祭祀時盛載黍稷的圓形器皿,其形狀或方或圓,材質則有木製、竹製、陶製和銅製之分;九大簋每道菜都選用最好的材料,但沒有牛肉,因為牛能夠幫助農民耕田。
漢族民間糕粿食物。流行於福建、臺灣地區。為節日祭祀之糯米制食品,扁平約巴掌大小,紅色外壓龜印內包餡,以植物葉為墊。閩南人作為節日祭祀之供品外。一些廟宇也會用之為祭祀品。
糖瓜是古老的漢族傳統名點,既是春節年節食品又是祭祀用品(祭灶神)。過去講廿三那天要祭灶王,買些用麥芽糖做的祭灶糖如糖瓜、關東糖供著,既有在他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兒稟報時,請他多多美言之意,又有以糖粘上灶王爺的嘴不讓他多說之心。
龍遊發糕是春節期間的特殊糕點食品,起始年代久遠,又是「福高」的諧音,象徵吉利。製作發糕,需選用上白糯米搭配粳秈米,浸數十天後用水漂清,磨成細粉,按比例加豬油、白糖、酒酵調製,發酵後蒸熟。揭開蒸鍋,香氣噴面,人們用六角茴香沾上紅色顏料,印在嫩白的發糕上。然後,一個歡歡喜喜的節日就在唇間了。
閩南人稱糯米飯曰「米糕」,米糕可鹹可甜。紅蟳米糕用糯米、鮮蟹烹製,可謂米糕的節慶版,由紅蔥酥、豬肉絲、香菇絲、海米、魷魚絲與糯米飯攪拌而成。
松皮扣肉是桂北的著名年菜,扣肉每個地方的做法不太一樣,有的地方的扣肉不經過炸制這一過程,而所謂的松皮扣肉,則需要先將肥肉相間的肉煮透後在豬皮上炸些細密的小孔,然後再經過炸至豬皮起泡,後面再進行炒制或者蒸煮。
魚餅,又稱魚面。以黃魚或馬鮫魚為主料、輔以食鹽等調味品與適量的薯粉製成。色白如銀,條細如絲,其味鮮美,雖為之魚,然食之無魚味,實乃一絕!
別忘了明天繼續掃碼觀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