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引起的流淚、噴嚏、流涕、蕁麻疹、皮膚瘙癢.哪些抗組胺藥(成分)相對安全?
有免疫系統參與的過敏反應,只需要一點點的過敏源,都能引爆身體巨大的反應,甚至迅速危及到生命。 威脅生命的過敏反應,組織胺已經大量釋放,此時急救需用 腎上腺素。普通的過敏反應,目前比較常用是第二代抗組胺藥物。
針對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常用的二代抗組胺藥物並沒有什麼幫助,偽麻黃鹼也不是嬰幼兒最好的選擇,可以試用生理鹽水做個霧化,或者用生理鹽水鼻腔噴霧劑。注意還要與慢性鼻炎相區別,慢性鼻炎需要在耳鼻喉科醫生的指導下正規使用鼻噴用激素(用量很少副作用小)。
此外,如今食物過敏確實比以往要多見,但是,事實上也只有2%的成年人和5-8%的孩子才是真正的食物過敏者。
一旦出現食物過敏的可能表現,通過輔食添加紀錄立即分析原因,確定可疑的致敏食物以後,嘗試「迴避/激發試驗」:以停止接觸或者進食(少量)某種物品、食物作為迴避實驗,以再次接觸或者進食(少量)某種物品、食物作為激發實驗,如果迴避實驗中症狀有所改善,激發實驗中症狀又出現,則可診斷為過敏,並確定過敏原。通俗一點說,多次進食這種食物,過敏症狀反覆出現,應該基本可以確定是這種食物引起過敏了。
有些家長熱衷於到醫院做「過敏原檢測」。其實實驗室過敏原檢測只針對IgE介導的速髮型過敏反應,並不針對所有的過敏反應,而且只能反映對已經接受過的食物是否存在過敏,無法預測對未接受過的食物是否存在過敏;並且必須是IgE濃度在體內增高到一定程度才可被檢測得到。所以1 歲以內或過敏症狀發生較短(6個月內)的嬰幼兒,過敏原檢測常得不到可靠的陽性結果,也就是說,檢查結果並沒有什麼參考意義。
如果食物引起過敏反應輕微,只是發生口周紅疹、紅腫、瘙癢等,可以繼續接著少量嘗試,通常都會很快適應(完全不必擔心會變成「過敏體質」)。
如果食物引起過敏反應明顯,發生眼部腫、臉部腫,或者全身蕁麻疹,腹痛、嘔吐等,可以暫停添加這種食物,3個月到6個月之後再少量嘗試,期間可以給寶寶嘗試其他食物。
如果食物引起過敏反應嚴重,引起呼吸困難、聲音嘶啞、嚴重的咳喘、甚至昏迷,應緊急就醫,確定過敏原後要儘量避免。
延伸閱讀兒科醫生媽媽:寶寶感冒咳嗽的護理用藥解答
兒科醫生媽媽:孩子感冒了 ,補維生素C或者喝VC泡騰片真的有用嗎?
兒科醫生媽媽:拔草貼1號//日本網紅兒童感冒藥,大家一起來拔草
兒科醫生媽媽:拔草貼2號//"網紅感冒藥「購買需謹慎!
兒科醫生媽媽:前方高能,過敏寶寶請注意
網絡科普都只是給大家補充一些醫院以外的養護知識,不能代替醫院就診,在此提醒家長,如果無法自行處理或對寶寶的病情拿捏不準,請及時就醫!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所有文章皆為原創,任何媒體使用請與我取得聯繫。未經授權而刊登的任何媒體,我們將追究其法律責任。郵箱:fishfarocean@sina.com
【蝦米媽咪】兒科醫生,知名公益科普作者,著有《蝦米媽咪育兒正典》。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兒童保健碩士。先後學習工作於上海市環境與兒童健康重點實驗室、上海市兒童醫院、上海市兒童保健所。媒體上最受家長信賴的兒科醫生媽媽,微博十大醫療影響力大V,搜狐醫療行業最佳自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