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西部航空PN6219航班在武漢天河機場起飛後不久返航,原因是機上一名24歲乘客突發哮喘。據傳,乘客攜帶的哮喘急救藥在安檢時因屬於噴劑被沒收了,而飛機上又未配備此類藥物。
救命的藥為何不讓帶?
如果不是這則新聞,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原來救命藥也不一定能夠帶上飛機。民航安檢對液體、凝膠及噴霧類物品,執行嚴格的標準。航空安全當然是重於泰山,但是患者性命也非兒戲。只是因為藥品的特殊性,在附有醫生處方或醫院證明的前提下,理應獲得豁免。
雖然這名患者很幸運,遇到了作為專業醫生的乘客施救,在飛機緊急返航後挽回了生命。不過,這個帶有很大僥倖色彩的緊急事件還是讓人捏了一把汗,有必要對當前飛機安檢規則和機上急救藥品配備有更多審視。
雖然說後來官方出來否認沒收急救藥品一事。但誠如當事醫生提醒的,飛機上急救藥品和設備的配備,也該有更多重視。報導提及,當時乘務員提供的急救包裡的藥物只有阿司匹林、硝酸甘油、腎上腺素注射液等寥寥數種,比較關鍵的哮喘急救藥則沒有。這個方面,過去是有過慘痛教訓的。2016年7月,一名85歲老人在飛機備降後發生意外死亡。其中責任爭議很大的一點,就是被指老人出現病症後,由於飛機上缺乏急救藥品和設備,延誤了救治時間。
目前有關飛機上急救藥品及配備種類、數量,民航局是有相關規定的。只是,具體執行得怎樣,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老年乘客的增多,標準是不是要根據需要修改、優化,能否吸取更多的醫學專業意見,值得正視。
關於飛機上的藥品還有什麼禁忌?
除了急救藥,慢性病患者也需要經常服藥,不過,服用某些特定的藥物後,在乘坐飛機時,尤其是長途飛行5小時以上的坐姿旅行,患者可能會面臨一定的風險,需要引起注意。
1、激素類藥物
長時間飛行時,人體血液循環不流暢,導致腿部的血液循環減弱,本就增加了患血栓的風險,而幾乎所有的激素類藥都有增加血凝的風險,風險因素疊加,更容易使人體出現血栓。特別是含有雌性激素的藥物。
對策:考慮到在飛行過程中會有血栓風險存在,乘飛機時應該謹慎服用會增加血凝風險的藥物。在飛行期間,可通過多種方式來減少血凝風險,比如多喝水、適當走動、在座位上活動腿部等。
2、預防心臟病、中風發作的藥物
心臟病患者、經歷過中風的人,一般需要服用預防心臟病、中風發作的藥物,為保險起見,出行前應諮詢醫生或藥劑師。
對策:經過評估,如果有出現血栓的風險,可以選擇抗血小板的藥物,包括華法林、氯吡格雷等處方藥,以及低劑量的阿司匹林等非處方藥。
3、鎮靜類抗組胺藥
因顛簸、嘈雜的環境,很多人在飛機上很難入睡,為了能夠更好地休息,有人會選擇服用鎮靜的抗組胺藥。但是抗組胺藥可能會抑制呼吸,高空飛行時,人們都處在低氧環境中,如果呼吸被抑制,可能會發生意外。
對策:坐飛機時儘量不要服用助眠藥物,如果必須服用,切記不要使用抗組胺藥物,可以使用其他的助眠藥物,如褪黑素等。
最後提醒大家,長途飛行5小時以上的旅客,最好選擇靠近過道的座位,經常起身和走動,活動全身,拉伸小腿肌肉。有必要的話,最好不要穿太緊的襪子,以防靜脈血栓。在飛機上要注意多飲水,並儘量避免喝咖啡以及其他含有咖啡因的飲料。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