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頭之家關注我喲
☀ 定期推送碼頭咱厝本土文化,碼頭之家微信平臺是海內外碼頭鄉親們茶餘飯後的憩息場所,也是在家生活、在外工作和海外遊子了解家鄉信息的一個重要窗口。
(投稿、爆料、合作加微信:15999820837)
「嚓、嚓、嚓」,隨著由幾片鐵片串在一起發出不緊不慢的響聲,「補鼎補面盆」的吆喝聲也跟著飄蕩在村子的空氣裡。村子裡的雞呀、鴨呀、狗呀都會停下腳步,看著這陌生人,這是鄉村的補鼎師傅來了。 過去,村子裡每家每戶都有一大一小兩個鐵鍋架在灶膛上,這鐵鍋家鄉人叫它鼎。鐵鍋不是不鏽鋼、合金等材料製成的,而是用生鐵鑄成的,因而比較脆,加之當年灶膛裡燒的都是莊稼秸稈和各種茅草,不幾天鍋底就積了一層厚厚的鍋灰,影響熱量的傳導。要除掉鍋灰,就要把鍋扣在地上,用鋤頭把鍋灰刮掉,所以,鐵鍋容易破損。那時候的鄉下人都難免囊中羞澀,誰都不會把稍有破損的鐵鍋一扔了之,「新三年,舊三年,修修補補又三年」,只要不破成兩半,花點小錢修補後再接著用,這是那時候鄉村人的生活方式,補鼎師傅這個行當就應運而生了。
補鼎師傅似乎有著統一的裝束和形象,肩上挑著擔子,手裡搖著鐵片發聲器,腰間圍著油黑油黑的篷布圍裙,長年累月的風吹日曬和爐火的炙烤,皮膚也是黝黑黝黑的。擔子的一頭是爐子,一頭是補鼎用的各種器具。他們走村串戶遊走在鄉村的各個角落,在熟悉又未知的世界裡尋找著生意,尋找著生活出路。
一旦有人叫住他,他就尋個合適的地方放下擔子,先查看要補的鍋,然後雙方討價還價,達成協議後就開始幹活。先用一尖嘴小鐵錘在破洞口輕輕地敲打,把四周的汙垢和爛鐵敲掉。接著,架起爐子,把坩堝放在爐子裡,在坩堝內放進幾塊碎金屬片,啪嗒啪嗒地拉起風箱,火爐裡的藍紅色火焰頓時隨風一吞一吐,淡淡的輕煙,在火焰上頭如同蚯蚓般若有若無地蠕動。很快,坩堝裡的金屬片熔化成鐵水。這時,匠人在手心裡鋪一塊像是結滿了油膩的軟泥,從坩堝中舀出鐵水倒在上面,鐵水宛若荷葉上一粒橘紅色的水珠子輕盈地滾動。補鼎師傅眼疾手快地將鐵水從鍋底對準了破洞一貼,另一手則用一個沾滿了泥灰的圓筒從鍋內對著一按。只聽「滋」的一聲輕響,破處泛起一縷青煙,破洞已被堵上了。補鼎師傅用銼子把鼎底銼得平平整整,再用砂布擦擦,把水倒在補過的破洞處,水不再往下滲,鼎就補好了。
補鼎還有一種補法,那就是用事先預製好的鉚釘從鼎內面破洞處進行鉚補。鉚補後的鉚釘突出在鼎上,給炒菜、鏟東西造成不便,也容易損壞,所以這種補法逐步被淘汰了。補鼎師傅也修補鋁鍋和搪瓷盆罐,修補鋁鍋和搪瓷盆罐則比補鼎簡單多了,無須開爐,就是清理乾淨破洞處,用自製的鋁質補丁鉚在破洞上面,再仔細敲打,使之嚴絲合縫。鋁鍋的底破得嚴重,把整個鍋底換掉,也就在敲敲打打的過程中就完成了。
幹完活計,收好工錢,收拾好擔子,補鼎師傅的背影連同他的嚓嚓聲和吆喝聲就漸漸消失在村道的拐彎處。後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爐具、鍋具的改善,補鼎生意漸漸淡去了,補鼎師傅的身影和聲音也在歷史迅猛發展的進程中漸行漸遠了。縱然還有一些補鼎師傅在世,而他的手藝也將隨著他的肉體被埋入地下。
信息來源:中國石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