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要照很正經的證件照,現在的人很少走進照相館。
事實上,現在手機APP已經能夠在5分鐘內搞定一張證件照。
之後你還可以花上2個小時去修圖。
謝師傅暗知當下年輕人的偏好,68歲高齡的他也掌握了基本的修圖技術。「按照我們來說,照相應該不修的,現在年輕人我要美一點啊,我要瘦一點啊都是扯淡,其實真正的攝影應該是你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這就是最好的。」
我們走進豐興照相館和謝師傅打招呼,他老人家先給我們一劑「預防針」,「我沒有什麼故事的啦,恐怕要讓你們失望了。」
南寧最早接觸相機的一批人
小小的店面陳設簡單,一張電腦桌,一個發黃的玻璃櫃,最打眼的,是一面牆的老照片,「這是62年拍的,廣西電影製片廠解散之前的合照。那時候還沒有張藝謀什麼事呢。」
謝師傅的叔叔當時就在電影製片廠工作,「他那時候可以拿相機回來教我拍東西。我就經常和他們一起玩啊。」
彼時他還是一個喜歡跟在叔叔後面跑的小男孩,叔叔也不介意帶著一個小「拖油瓶」,每到休息日,「我們去拍河堤,拍春天,我叔叔還帶我騎單車。」製片廠的年輕男女相約踏青,在大好春光裡意氣風發。
要是出了新式相機,青年們更迫不及待,「那時候想要彩色照片,還要送去北京洗。」
△1962年電影製片廠解散前全體職員紀念照。//謝師傅的叔叔就在其中,凝視照片裡的青年們,有一種時光倒流的恍惚感。
△你多久沒有照過這樣的大合照了?
流年裡閃光的有關於青春的記憶,而今回想起來很有幾分命中注定的意味。下崗之後謝師傅在開始在民政局給人拍結婚照,2000年他在叔叔的建議下在新竹路掛上了自己的照相館招牌。
「我希望沒有數位相機」
作為南寧最早接觸相機的一批人,謝師傅對早年相機品牌如數家珍,「海鷗、珠江、鳳凰.」,他也從膠片機時代走向了數碼時代。
△謝師傅的結婚照膠片。
當初也並非宏偉壯志,「就是個謀生手段,時間長了,才產生了感情。」謝師傅坦率地說。
我跟謝師傅轉了半天,說沒有故事的謝師傅慢慢打開了話匣子,帶我們穿過正廳,來到了一個別致的小院子。
在數位相機沒有出現之前,謝師傅每天晚上都在這院子的暗房洗照片。
△後院的暗房,綠葉晚風,悠然安靜。
「我希望沒有數位相機。以前用膠片機,照片只有洗出來才知道是什麼樣的,客人也沒有那麼多要求。」
當下只要有一個手機,幾乎人人都可以是「攝像師」,但是謝師傅有自己的信念,在膠片機的時代,照相不是按一下快門那麼簡單。在暗房衝洗照片的過程讓攝像師更像一個獨一無二的手藝人。
△不久之後暗房就要被拆掉,謝師傅不得不處理閒置的設備,他最捨不得的是幾個放大機。
照相只是一種手段,不是記憶的全部
想要看看謝師傅拍過的照片,他笑著搖頭:「我沒有留照片紀念的習慣,拍的最多的是客人。」
我很不解,攝像師不應該都有記錄的本能和習慣嗎?
「你拍照是為了記下這一刻,為了保留記憶還是僅僅為了發朋友圈?」
謝師傅的提問讓我深思。
我們現在不論到哪兒,做什麼都喜歡拍照打卡。
製造記憶是從感知開始的:你的大腦會記錄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感知,比如薄荷味冰淇淋香甜刺鼻的味道,或者溫暖的夏夜裡木蘭花的芬芳香味。
「照相只是一種手段,不是記憶的全部。」
當我們回看拍過的照片,就會發現最讓我們印象深刻的,其實是那些無暇用社交媒體記錄的時刻 —— 晚風拂過肌膚的感覺、 空氣裡的花香味,我們沉浸其中,根本沒想到拿手機出來拍照。
謝師傅看得透徹,「拍照是要用腦子的,想要留住美好的東西,最好也要用腦子。」
店名:豐興攝影
地址:青秀區葛村新竹路口
電話:0771-5888865
PS:謝師傅正在處理幾臺放大機,對膠片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通過以上電話和他聯繫哦
📝:菟瞌
📷: 悅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