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據伊朗邁赫爾新聞通訊社報導,伊朗原子能組織(AEOI)負責人特別助理阿里·阿斯加爾·扎蘭(Ali Asghar Zarean)表示,該國的鈾濃縮生產能力已達約9000個「分離功單位」(SWU,用來衡量鈾濃縮能力的標準指標係數),並將在未來幾天內達到11000至12000個「分離功單位」。按照美國退出的第三階段伊朗核協議的承諾,伊朗每日鈾濃縮產量被限定在450克左右,而在伊朗決定重啟伊朗鈾濃縮活動後,目前伊朗的鈾濃縮能力達到其之前的10多倍,達到空前的每天6千克,其最終目標是達到每日生產大約30千克,這遠遠超出了國際原子能機構評估伊朗核電站所需要核燃料的日需求量,從而引起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高度關注,由於從鈾礦中提取濃縮鈾是生產核燃料和製造核武器的關鍵步驟,伊朗這一舉動讓美方如臨大敵。
英國泰晤士報在專題文章中指出,事實上,美國自2018年宣布退出伊核協議之後,就用各種手段對伊朗進行「極限施壓」,然而遺憾的是,伊朗比想像中要堅挺的多,在長達近15年的經濟制裁中,伊朗並不沒有倒下,反而對伊拉克、葉門、敘利亞和黎巴嫩施加了巨大影響,從而獲得對西方對抗的部分優勢。雖然美方在經濟上多次擺出各種手段試圖切斷伊朗的石油出口,斬斷伊朗的經濟支柱;自2018年以來圍繞波斯灣石油出口的海上運輸,多次發生炸船扣船事件,更上演伊朗和西方國家進行「扣船抓船競賽」,為了對伊朗形成合圍之勢,美方在外交上力挺以色列、沙特等反伊朗的國家;軍事上將伊朗軍方列為恐怖組織,並向中東地區增派軍事力量。
美國媒體指出,美國全方位打壓,意在將伊朗逼迫至崩潰邊緣,但未能達到預期效果,而伊朗表現出的強硬態度更是讓美國繼續加碼施壓,據悉,就在伊朗原子能組織(AEOI)負責人特別助理阿里·阿斯加爾·扎蘭發表關於伊朗提升鈾濃縮能力之後,伊朗革命衛隊總司令海珊薩拉米在接受採訪時稱,「我們再次警告那些企圖幫助美軍和以色列來對抗伊朗的那些國家,誰將禍水引到伊朗周邊,誰就將受到伊朗的懲罰,伊朗不願挑起戰爭,但伊朗有能力應對各種危機和挑戰」。據悉,這位講話風格高調的指揮官在今年4月的一次發言中說到,「再有戰爭的話,會讓以色列在3天內被擊垮,會以讓他們找不到足夠地方埋葬屍首的方式進行。」
有意思的是,俄羅斯RT電視臺和英國媒體不約而同的認為,伊朗軍事力量最高指揮官這番言論並非誇口說大話,伊朗在敘利亞和葉門與以色列、美國以及海灣國家聯盟鬥得有聲有色,一方面在美軍戰術性撤離敘利亞後拿到了小規模勝利,另一方面再爺們打得沙特、阿聯不得不退兵,伊朗武裝力量的正規軍還沒有出動,僅僅民兵組織就讓西方國家和敵對者吃苦吃虧,這些媒體認為,美方在中東遲遲不敢對伊朗動手,是害怕被伊朗拖入戰爭深淵,畢竟,伊朗不是阿富汗,不是敘利亞,不是利比亞,不是伊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