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腳步丈量書中世界
用文字記錄眼中瞬間
投稿 183848899@qq.com
▲ 塞拉耶佛的街頭書攤
1914年6月,在塞拉耶佛拉丁橋暗殺斐迪南大公的事件成為了「一戰」的導火索。作為史上最長的圍城戰役,上世紀末的塞拉耶佛圍城(1992年4月至1996年2月)讓這座城市滿目瘡痍,生靈塗炭。美國作家蘇珊·桑塔格在圍城期間多次造訪這個多災多難的古城,不無痛心地說:「這座城市以一次戰爭宣告了20世紀的開始,又以一次戰爭為20世紀落下帷幕。」在圍城戰役中,多家圖書館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1992年8月25日,國家圖書館被炮火重創,館藏幾乎被全部燒毀,直到2014年,重建工作才告完成。
▲ 塞拉耶佛的圖書塗鴉
▲ Gazi Husrev-Beg圖書館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圍城戰役中,Gazi Husrev-Beg 圖書館(1537 年—)的館員冒著生命危險,搶救包括千年歷史手稿的珍貴文獻,幾次轉移藏匿地點,使這些珍貴的書籍和手稿得以留存,並於 2017 年進入聯合國「世界記憶」項目。
▲ 塞拉耶佛街頭的閱讀者
主持此次搶救工作的館長 Mustafa Jahic 說:「書籍映刻著我們的過去和生命之源,如果沒有過去,我們也就沒有現在和未來。」一名參與搶救工作的圖書館保安AbbasLutumba Husein的話更是讓人感慨萬千:「如果沒有書而活著還不如帶著書死去。」
▲ 塞拉耶佛街頭的閱讀者
▲ 塞拉耶佛文學博物館內的伊沃·安德裡奇專區
塞拉耶佛也不缺少書寫過去的作家,其中較為代表的是伊沃·安德裡奇(Ivo Andric,1892—1975)。這位前南斯拉夫作家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塞拉耶佛,著有波士尼亞三部曲《德裡納河上的橋》《特列夫尼克紀事》《塞拉耶佛女郎》。這位「一戰」時曾被捕入獄的青年革命者,此後專心寫作,因「以史詩般的氣魄從你的祖國的歷史中找到了主題並且描繪了人類的命運」,成為第一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1961年)的巴爾幹地區作家。
▲ 波赫國家和大學圖書館
我在塞拉耶佛的文學博物館裡看到了他的《德裡納河上的橋》手稿,這部小說用編年體的方式,描寫了400 多年來波士尼亞人民在外國佔領下的悲慘生活和反抗鬥爭。上世紀末,他筆下的歷史在巴爾幹地區重新演繹了一次,包括圖書館員為保存人類文明遺產的不懈努力和冒死抗爭。
▲ 塞拉耶佛公共圖書館的宣傳口號
現在的塞拉耶佛公共圖書館,有一個口號:「沒有圖書館,人類便沒有印記、歷史和未來」。- 網站 -
http://www.tsgjs.org.cn
- 聯繫我們 -
tsgjsvip@vip.sina.com
0451-85990515
責任編輯:於琦 | 媒體編輯:胡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