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後我們幾個朋友約了聚餐,地點就定在單位對面的菜館。雖然不用講虛假排場,但吃什麼還是不敷衍的。遵循「N+1」的點菜原則,每人必須去前臺的展示櫃前選一個自己喜歡的菜,「路邊荊煨伏雞」就這樣進入我的視線。黃色的雞湯裡有雞肉若隱若現,明明隔著一層保鮮膜,我好像也聞到了那熟悉的香味。
起伏吃雞,不管是起頭伏,還是二伏、三伏,這是長沙人的習慣,至少在我們家是從來如此。我至今還記得我媽用老薑炒雞煮酒時,會把我們幾個小孩子叫到灶臺邊,口中念念有詞:「起伏吃只雞,一年好身體。」然後讓大家使勁地吸幾口氤氳的香氣,說是祛寒的。我媽的這套理論從來就沒被質疑過,我們也很配合她的指令,現在想來應該歸功於鍋中的美味吧。
我小的那個時候肉是要憑票購買的,所以為了給正在長個子的小孩子們補充營養,我媽通常在春天裡就會想辦法搞一窩雞仔回家,應該有十來只吧,放養幾個月,從起伏的時候開吃:頭伏、二伏,好像還有末伏吧,我沒認真查過曆書。再加上中秋節、春節這樣的大日子,春天裡的那窩雞仔基本就「仙化」成了我們小孩子生長的「催化劑」。
起伏吃雞(土雞 )真的是一件奢侈的事,從前是餵大一窩雞仔不容易,現在是買到一隻正宗土雞不容易。在長沙開飯店敢以「老薑炒土雞」為招牌菜就有蠻吸引眼球了,前幾年星沙遠大路上就有家飯店是以這道菜聞名遐邇的。我們單位的培訓學校正好在那附近,有人說請客基本都會去那家店。雖然我現在都想不起店名了,但唇齒間的美好仍然可以慢慢回味。
還有更牛氣的店家,乾脆把「老薑炒土雞」做了飯店招牌,應該半數以上的長沙人都記得吧?沒進去吃過想必也是看見過的,就在桔園小區附近的南二環線北邊。我第一次進店是衝著招牌去的,試過了才曉得這裡的「老薑炒土雞」真有我記憶裡的味道,那個夏天我和90後女兒就成了店裡的常客,她正長個頭急需補充「催化劑」呢。
說到起伏吃雞,如果說「老薑炒雞」是我記憶裡的基本版,那這「路邊荊煨伏雞」就有如升級版。更可笑的是我第二天打開筆記本電腦想敲下這個標題時,居然記不全這有點拗口的菜名,只好打電話向飯店裡的前臺小姐求助。路邊荊的藥用價值我是大致清楚的,在暑熱一路走高的夏天可起去溼強身的作用。只是原以為伏雞就是普通的土雞,前臺小姐認真地幫我糾正了——伏雞是土雞中的叫雞。她還說自頭伏以來,這道菜就成了店裡的大熱門,每天要賣出四五十份呢。我掰著手指頭想了想,這顧客中只怕有半數以上是想借著這份美食翻動下記憶裡那份老薑炒雞的味道吧。
本文刊於《長沙晚報》橘洲閒情版
文/朱小波
圖片均獲版權方授權
- 完 -
⊙所推文章皆為作者原創,版權歸橘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投稿地址:2018年《長沙晚報》橘洲副刊最新投稿郵箱
歡迎免費訂閱 「橘洲」副刊官方微信。「橘洲」副刊是長沙最具影響力、創刊62周年的《長沙晚報》的品牌版面之一。我們將每期精選語言、內涵、意趣均佳的美文推送給您的手機。
點擊右上角按鈕即可「發送給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或選擇「收藏」,或進入「查看公眾號」關注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