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後,在城步與武岡交界的下溫衝一帶,除了木屋與青磚屋,還有少量的土磚屋。在解放後,我爺爺也留下一座三排二間的土磚屋給後人,直到1984年秋,在新建廚房時才被拆除了。
土磚,又名叫「滑泥磚"。在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裡,我還見過生產隊裡有兩戶人家製作過土磚用來配橫屋(輔助用房)或雜屋。
土磚,比現在見到的紅磚要大許多,比舊時的青磚大一倍多。一個土磚大約10公斤以上。製作土磚一般是選擇在秋天,屋門前田裡的稻穀收割後,在離家挺近的田裡,利用田中的泥巴進行製作。其製作過程我還清楚地記得——先用木板製成磚模,俗稱為「磚夾子",然後放入添加了切碎的稻草或穀殼的粘土,填滿於磚夾子內,再用雙腳極力夯實後,最後用力均衡提起磚夾子,讓磚坯子在事先平整好的地面上曬乾而成。它不需要任何燒制的,但土磚的"威力"大,只要砌成牆,可遮風擋雨數十年!
土磚屋,每年一到春、夏季節,則成了野蜂的"樂園",它們成群結隊地來「開孔蛀洞",也許是野蜂與蛀其它雜木作了對比,蛀土磚"輕鬆",於是,在土磚牆上忙得不亦樂乎!兒時的我,見了野蜂入洞後,急忙找來廢紙,捏成團將洞孔嚴嚴實實的堵住!不知道野蜂在孔內是死是活,或是否能"曲徑通幽"?住過多年的土磚屋,牆上便會呈現處許多陳年"老孔",又添當年"新眼",可謂"百孔千蒼"。不過,對土磚牆上的承重力是沒有影響的。
使用土磚砌牆修屋,不僅堅固,而且冬暖夏涼呢!與經過燒制的紅磚來作對比,土磚因厚實傳熱比較緩慢,所以夏天隔熱效果更好。即便是室外熱氣騰騰,而土磚屋內則是涼風颼颼。到了冬天,屋內的熱量是難以散發出去,同樣外面的寒風也被拒之牆外,所以土磚房子裡面更顯得暖和。住土磚屋的那個年代,沒有空調,也不需要開空調。
當今,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高樓大廈隨處可見。但那已經消逝了的土磚屋,特別是我自家的那座土磚屋,在我的大腦裡依然珍藏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