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成為了藥事科通訊員,與宣傳的緣分就這樣開始了。」馮凱笑稱,「由於有大學時寫稿件、辦報紙的經歷,加上我的性格使然——既然決定做某件事,就會盡全力將它做好。」
他積極關注科室動態,及時報導各類新聞,連續五年被表彰為常州一院優秀通訊員。2015年,他參與創建科室官方微信,藉助新媒體平臺發布科室新聞、健康用藥資訊等。
世界上永遠不變的就是變化,挑戰變化也是一項能力。2017年,他加入宣傳科,在新的領域開始「5+2、白+黑」的日常工作——微信推文、媒體溝通、材料報送、院報整理等。「有人曾經調侃,幹宣傳,女人得當男人使,男人得當牲口使。雖然辛苦,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覺得累。」
自打從事宣傳工作後,身邊人對馮凱也有著不同的評價。
馮凱夫妻是雙職工,但幹了宣傳後,他倆幾乎就沒有一起下過班。「下班路上,打他電話大多都是在通話。回到家後,電話也很多,有時吃個晚飯都要接上幾個電話。」很快,妻子就給他貼上了「話癆」的標籤。
「考慮到臨床專家白天忙,查房、開刀、會診……所以類似約稿件、約採訪等需要詳細溝通甚至多方協調的事,只要不是很急,我會留在中午或下班後。我會準備充分,和專家溝通詳盡,這樣的『話癆』,我接受。」馮凱笑道。
「老爸,什麼時候回來吃晚飯?」「馬上關電腦了,等我20分鐘。」出於習慣,下班路上他會去急診走一圈,快速搶救心梗患者、成功救治急性會厭炎病人…急診經常有很多驚心動魄的事情發生。
也正因為此,20分鐘往往變成40分鐘,甚至一小時,時間一長,「騙人鬼」成了兒子稱呼他的口頭禪。
偶然檢查兒子的家庭作業,翻到用「一邊一邊」造句那頁時,馮凱笑了。看似簡單的幾句話,折射的是孩子眼中的父親形象,也體現了宣傳工作者的生活日常。
「你們幹宣傳的,是不是都有『強迫症』啊?一個標點,照片中的一點瑕疵都不會放過…」一次改稿時,有同事問道。
在馮凱眼裡,做宣傳不僅要有激情,還得時刻保持謹小慎微。「其實,這都是從領導那裡耳濡目染來的。迄今為止,醫院官微『常州一院視窗』共發布1000多篇報導,為市民傳遞了科學、嚴謹的各類資訊。」
此次疫情期間,為獲得更豐富的一線抗疫資料,馮凱主動來到發熱門診、發熱病房,了解戰「疫」故事,記錄最美瞬間…「要說這是種強迫症,我覺得挺好。」馮凱笑道。
從事宣傳工作後,他守正創新,堅持「內容為王」。晚上8點的醫院夜景、9點的晚飯、凌晨1點的常州…這些場景馮凱如數家珍。一分耕耘一分收穫,2019年,醫院獲中國醫療機構品牌傳播百強單位第38名,獲醫院管理論壇報2018~2019年度新聞宣傳優秀單位…
馮凱的個人能力也在不斷提升。近兩年來,攝影作品和徵文多次獲省市級表彰。2019年,他被醫院管理論壇報評為衛生新聞宣傳工作先進個人,被聘任為中國生命關懷協會醫院人文建設專業委員會委員。
近年來,他獲常州市衛健委嘉獎三次、記功一次,獲評常州市衛健委優秀共產黨員、常州一院第四屆「十佳青年醫務工作者」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