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中美大學生聯合體驗長徵之旅來到了習水縣土城鎮,這裡是當年紅軍四渡赤水的其中一地。
羅明先老人教大學生打紅拳,鍛鍊身體
在土城古鎮老街上,學生們偶遇了93歲的羅明先老人,老人一身青布長衫,用他的親身經歷向大家講述這個紅色古鎮幾十年來的變化和發展。
從漢朝以來,因土城古鎮是赤水河中遊的重要碼頭,成為了商鋪林立的地方,孕育了「茶幫」、「鹽幫」、「藥幫」、「鐵幫」等十八幫文化。
「後來,由於戰亂,經常有軍隊過來燒殺搶掠,古鎮上很多人家都搬出去了,十八幫的鋪子也都關門了。」羅明先依然記得,1935年,紅軍四渡赤水經過土城鎮,因為他們紀律嚴明,不拿群眾一針一線而受到當地老百姓歡迎。「我大哥就是那時候參加紅軍的,我本來也想去,但是當時太小了,他們沒有同意。」羅明先告訴記者,新中國成立後,人們又紛紛回到土城過日子,十八幫的商鋪漸漸恢復。
土城古鎮老街上的太和堂老闆梅永平向大家解說「藥幫」的淵源
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交通條件不斷改善,老百姓在集市上就可以買到生活必須的柴米油鹽,因此十八幫經歷了再一次的沒落。
進入21世紀,逐漸有遊客循著紅軍足跡來到土城,土城的旅遊有了初步的發展。2014年,土城鎮實行古街房屋立面改造的工程,以修舊如舊的方式,為沿街的建築增添坡屋面、整修外立面、改造門窗、加裝空調格柵。
打造出的仿古還古街道,吸引了大批遊客到訪,有商業頭腦的土城人意識到這次機遇,重開「十八幫」鋪面,讓遊客認識和體驗土城的十八幫文化。
梅永平是中藥鋪太和堂的老闆,「遊客最喜歡的就是看我們研磨草藥,有時候我會用草藥做一些驅蚊蟲的香包,很受歡迎。」
袁圖芬和弟媳把習水的傳統布料陰丹藍進行改造,做成背包、頭巾,上面繡上花紋,成為了最受歡迎的旅遊紀念品。「前段時間,我們遵義開旅發大會,遊客特別多,我們1個背包120元,一天可以賣出去20多個。」
旅遊讓十八幫文化再次興起,讓袁圖芬這樣的古鎮居民遠離了貧困,也見證了土城經濟社會的再一次發展進步。
「我現在每天吃得飽、穿得暖、睡得香,耳朵聽得清、眼睛看得明、嘴巴說得出,我的兒孫有工作可以做。」羅明先追求的幸福生活也實現了。
中美大學生參觀古街農耕博物館
古色古香的土城古街、獨具特色的十八幫文化,讓美國大學生驚嘆不已,在遵義加入中美大學生聯合體驗長徵之旅的美國主持人藍強告訴記者:「我曾經去過中國很多古鎮,土城最特別的一個古鎮。這裡的建築保留得很好,看著這些房子好像很舊了,但是可以讓人感受到它很古老,很有價值。這裡的文化很獨特,特別是十八幫文化,讓我們很驚訝。這裡的人對生活很滿足,他們在街上悠閒地喝茶、聊天,好幸福的樣子。我希望它能夠一直這樣下去,不要去破壞它。」
記者 方春英 李薛霏 王魯銓 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