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解放路經歷了由下街、三民街、正大街、三民街,到解放路共200多年的歷史。清光緒十二年,也就是1886年整修「下街」的石碑,是解放路歷史最早的記錄。1971年更名解放路,並沿用至今。講解員彭思說:「原三民街,就是現在解放南路北起奎河橋以南,南到戲馬臺路口以北這一段。奎河,古時是徐州城南門外的護城河;戲馬臺路口一帶,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是『小布市』。三民街往北過河即是『市裡』,往南出小布市就是『鄉下』。因此,三民街是舊時徐州『南關』的城鄉接合部,所以這裡就是出售農副產品和生活必需品的市場,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徐州市區繁華的商業街。」
講解員彭思在整理資料
當年的三民街是一條青石板鋪路、不足十米寬的老街,每塊青石板長寬約六七十釐米,整整齊齊地排列在老街上。
三民街舊貌
歷經滄桑,車來人往,每一塊石板都磨得鋥光瓦亮。滿街的人,比肩接踵,漫步在青石板路上,或採買商品,或走街閒逛。街道兩旁大大小小的店鋪、商行、門樓一家挨著一家。有磚木結構的二層小樓,雕刻精製的陽臺顯示著主人家的富足;有前店後坊式的私家經營,全家老少過著平靜的日子;有石庫門式的深宅大院,蘊藏著歷史的滄桑。徐州市民張望成說:「當年南北走向的三民街,和東西走向的馬市街,形成一個丁字形路口,這裡是最熱鬧的飲食中心,每天天不亮就能聽到吆喝聲『熱粥——』,高亢嘹亮,節奏抑揚頓挫,極富穿透力,住在街道兩旁深宅大院的住戶,都能聽得清晰悅耳。每天中午,這條街上做油酥火燒的小鋪開張了,吆喝聲,擀麵杖一響,就像是告訴過路的街坊四鄰:火燒店開張了!」
1971年,為紀念徐州解放,老三民街改名為解放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解放路進行了大規模擴建、改造。目前,它已經成為市區一條主要南北大道。解放路的形成與發展,見證了徐州經濟交通的發展歷史,也是徐州作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快速發展的建設成就。
現在的解放路
徐州市史志學會副會長李世明說:「經過多年的建設,美化亮化,現在的解放路已經不是當年的三民街可比的了,如今的解放路,道路寬闊,路面平整,路燈明亮,兩邊樹木,蔥鬱繁茂,它已成為我市一條重要的通衢大道。」
李世明
【採制:徐州交通廣播記者武珍 通訊員彭思 】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紅色徐州】由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管理局 、徐州廣播電視傳媒集團聯合製作。
編輯:殷小涵
資料來源:徐州交通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