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子股」,是地道的徐州土話,外地人聽了會不知所云,單說這個「剪子股」,它指的是剪子的左右兩部分連接的那裡。但是在徐州,剪子股還是個老地名,只要是徐州人說起它,似乎都有著說不完的故事。
之所以這個地方叫剪子股也不是因為它是賣剪子的地方,而是因為這個地方的街道分叉了,像張開的剪子的樣子,老百姓就叫它剪子股了。剪子股也很好找,從南門橋向南,穿過王陵路、馬市街到戶部山腳下,繼續向前;走著走著會發現腳下的路忽然分岔了:一條往東,通往鳳凰山;一條還是往南,前面就是雲龍山。仿佛一把伸開的剪刀,兩個利刃指向兩個不同的方向,此刻,你就站在這把「剪子」樞紐的那個點上,也就是被徐州人稱作的「剪子股」的地方。剪子股是一個地名,泛指這一帶的街道、小巷。
說這個剪子股的歷史,就要從解放前說起,以前南門外的彭城路叫上街,是條很繁華的商業街,它北從建國路開始,往南走,交匯的第一條街叫馬市街,再往南走就到了勞動巷,這條巷子通往解放路。但這裡還不是剪子股,剪子股還要再往南走,有座廟,叫「奉親庵」,著就是老剪子股的起點。現在你去這個地方會發現,並沒有出現分叉,因為這裡在1998年被改造過。在這之前,彭城路在這個地方分成東西兩股,向東的那股順著山坡下去,通到和平路。向西的一股通到土山,再往南也連著和平路,到博物館的東邊。老剪子股這裡商鋪多,菜店、果子店、糧店、飯店都有,人也多,有山有廟。還有幾個大戶人家,但是更多的還是窮苦人家。
關於剪子股,還有很多有意思的傳說。比如咱們徐州人烙烙饃的時候會用的鍋鏘子,鍋鏘子就是種造型奇特的泥爐子,上面可以放鏊子,底下的爐膛燒木材,極具地方特點。那時徐州大街小巷屋前屋後到處都是做烙饃的,用的幾乎都是「剪子股」的爐子。剪子股是徐州生產鍋鏘子歷史最悠久的地方,在這一片已經形成的規模,很多都是好幾代都做鍋鏘子。這裡聚集著無數做爐子的能工巧匠,他們在家門口邊做邊賣,常常供不應求,需要事先預訂。除了爐子,這裡的爐泥也有名,那時家家戶戶都燒煤爐,時間長了,爐內的耐火泥就會燒壞,人們經常要修爐子,徐州話叫「膛爐子」。據說剪子股這邊的土是種幼優質的紅色粘土,非常適合做鍋鏘子、爐子。
註:本文部分資料來自市史志學會副會長李世明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