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復甦背後,疫情究竟會造成多大損失?

2021-02-15 中國新聞周刊


2021年還面臨著兩個重大問題

一是歐盟和美國是否會出臺體量

足以復原全球經濟的復甦計劃

二是國際社會能否團結起來

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所需的援助



全球復甦的領先變量

文/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

發於2021.1.4總第979期《中國新聞周刊》

在步入新年之際,有一點是顯而易見的:新冠病毒不會消失。儘管我們已經從2020年春天的首輪封鎖造成的經濟低谷中取得了實質性的復甦,但全球GDP和就業所遭遇的損失足以使之成為過去百年來第二或第三糟糕的經濟衰退,即使剛剛問世的新冠疫苗也無法改變這一事實。

疫情究竟會造成多大損失?這一問題的答案取決於主要國家在未來幾個月中施行的經濟政策。滯後效應有很大的潛在影響。已被掏空的家庭和企業資產負債表只能逐步恢復;就算病毒受到控制,在疫情期間破產的企業也不會突然起死回生。即使是經濟的近期走向也非常難以解讀。

中國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全球復甦中發揮了核心作用,並在2010年實現了近12%的年增長率。但在這次疫情中,中國的危機後增長更為平緩,而貿易順差的增加則意味著它無法再像過去那樣為全球經濟提供支持。從更宏觀層面上看,儘管世界先進經濟體都拿出了巨額財政赤字去防止GDP遭受重大損失,但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政府卻無法提供類似水平的支持。

除了未來潛在的新冠感染「第N波」帶來的不確定性外,2021年還面臨著兩個重大問題:一是歐盟和美國是否會出臺體量足以復原全球經濟的復甦計劃;二是國際社會能否團結起來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所需的援助。

2020年美國大選並未解決這些不確定性。在多個參議院和眾議院席位的競逐中民主黨人的表現都低於預期,因此拜登政府可能無法在其所需的大規模刺激計劃上得到國會的支持。在大選之前,無視所有限制、預算或其他原則的川普一直在探索另一套刺激方案的可能性,但最終遭到了共和黨參議院多數黨領袖米奇·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的抵制。而拜登為恢復兩黨關係而作出的努力能否成功則有待觀察。

已為億萬富翁和企業減了稅的共和黨人似乎將再次推行財政緊縮政策以阻止民主黨取得任何重大成就。為此共和黨人提出一個對州和地方政府或失業者都幫助不大的「瘦版」財政方案。如果這種有限的刺激措施就是聯邦政府能拿出的所有東西,那麼美國和世界都沒有好日子過。

而歐洲則歷史性地攜手共同應對疫情造成的經濟影響。但歐盟提供的7500億歐元(折合8860億美元)復甦資金並不夠用,尤其是在該地區受到第二波疫情的重創之後。歐洲能否再次團結起來通過新一輪互助方案?如果無法實現這一點,那麼它的復甦效果(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經濟上)就很可能好壞參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克裡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呼籲多發行5000億美元的特別提款權,這對重啟全球經濟將大有裨益,尤其是在已有幾個富裕國家承諾會將提款權捐贈或借給其他急需國家的情況下。而川普政府對新特別提款權的反對主要是出於惡意而非其他。眼下我們只能寄望當選總統拜登能扭轉美國的做法——不僅在特別提款權上,還包括更廣泛的國際合作上。

在債務重組方面,也同樣迫切需要強化領導。新冠疫情引發的衰退致使許多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陷入財務不穩定狀況。最初的流動性問題已演變為償付能力問題:許多國家根本沒有資源去償還債務。因此歷史悠久的不可抗力原則(面對特殊事件時的寬限措施)也比以往更重要。在這方面拜登可以再次通過與債權國領導人合作去扭轉事態,並提醒所有人:沒有誰能在另一場全球債務危機中獨善其身。

拜登執政以後,在世界各國領導人某種程度的合作下,我們有機會儘快渡過新冠危機。這就要求各方作出不惜一切代價的承諾。如果政治領導人敢於直面挑戰,那麼2021年即使不是最好的時期,至少也不必是最糟糕的年份。

拜登「重建美好未來」的競選承諾可以且必須落到實處。我們完全有能力在疫情後建立一個更可持續、更公平、更合作也更能戰勝挑戰的世界。

(作者系2001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羅斯福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世界銀行前高級副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

值班編輯:薛夢昭

推薦閱讀

北京985大學生,不再愛北漂?

封面報導

《面對共同的威脅》

點擊下圖,一鍵下單

相關焦點

  • 全球最新疫情復甦指數出爐 馬來西亞位列倒數第6名
    收錄於話題 #馬來西亞疫情
  • 提醒大家:一旦中印衝突,印度的核武器,會對我國造成多大威脅?
    由於全球疫情的蔓延,導致全球各國局勢動蕩,近期印度做出的一些非常規行為,也是讓很多中國人氣的牙疼,不過生氣歸生氣,對於現在的印度很多人也是表示擔憂的。據相關報導稱:印度已經研發出來自己的彈道體系,成為了一個核國家,因此有不少人表示,一旦爆發戰爭,中國會不會遭受印度核武器的威脅呢?
  • Model X空氣過濾系統的超大HEPA過濾網,究竟有多大?
    在去年Model X的發布會上,我們可以看到在各個大城市中,因為PM2.5所造成的預期壽命減少。在十大城市中,北京以22個月,超出第二名義大利那不勒斯整整一倍的數字,排名榜首——這當然不是什麼好事。嚴肅地說,北京、中國乃至全世界空氣品質的好轉和徹底改善,僅僅依靠特斯拉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而現階段,對於依然時常間歇性惡化的空氣,還是要加強對自身的防護。
  • 女子深夜開三輪偷600斤白菜醃成酸菜,給失主造成的損失將如何賠償?
    現在因為疫情的原因,所有的地方菜品都出現了上漲的情況。許多的人員紛紛覺得這些白菜簡直是吃不起了,一斤白菜就要這麼多錢,人們也覺得簡直不用吃飯了。2020年12月3日,有一位阿姨,她來到派出所去進行報警。她在報警的時候,讓工作人員十分的意外。
  • 疫情之下雪上加霜,美國龍捲風肆虐,已造成多人死亡,美國該怎麼辦!
    現在各大媒體上出現最多的就是疫情,截止目前美國確診人數已經近60萬!
  • 全球飛行員因疫情失業後都在幹嘛?有人工地搬磚,還有人田裡割稻
    疫情來襲,全球不少人工作生活都遭遇了嚴重影響,特別是服務行業,損失慘重。
  • 中國,全球唯一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3日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4%;中國經濟將增長1.9%,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 【歐浪網】疫情捲土重來 西班牙旅遊被歐洲屏蔽打擊有多大?
    但近日歐洲各國接二連三的旅遊隔離令是又一個噩夢,給西班牙的經濟復甦按下了暫停鍵。西班牙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大國,每年接待國際遊客8000多萬人次,其中90%是歐洲遊客,是全球僅次於法國的第二大旅行目的地。旅遊業通常貢獻西班牙14.6%的GDP,旅遊就業佔全國就業人口的16%,牽扯到280萬人的就業。
  • 【行動黨】僱主不是敵人 工黨在利用疫情推動左翼議程
    行動黨領袖David Seymour指出,紐西蘭的最低工資標準全球最高,紐西蘭每年還要增加五天病假、增加新的公共假日和「公平工資」協議,紐西蘭的小型企業已經無力承擔這些不斷加劇的經營負擔
  • 一場疫情,一場夢,2020的全球航空客運回到了1999
    今年,亞太地區的客運量仍佔全球的三分之一以上。中國市場的復甦進程領先其他地區。攝於DCACirium數據分析顯示,西南航空公司 (Southwest Airlines)在全球(和北美地區)執飛的航班最多,總計達85.48萬架次。
  • 中國經濟復甦讓這些鄰國也鬆了一口氣——
    外媒稱,借著中國經濟好轉的東風,亞洲開始看到經濟復甦的跡象。
  • 疫情以來,全球各國瘋狂印鈔,會引發史無前例的大通脹嗎?今日好房出租!
    疫情以來,全球各國瘋狂印鈔,會引發史無前例的大通脹嗎?疫情催生了史無前例的各國央行印鈔💰,全球流動性泛濫。據說自疫情爆發不到一年的時間,全球貨幣供應量就抵得上2008年之前全球法幣的總供應量🙉如果擱在50年前,這會導致超級通貨膨脹,但今天,更多的是催生資產泡沫,而不是引發全球性大規模的通貨膨脹。所以超市的牛奶麵包價格,我們不用太擔心,即使漲價,漲幅對於普通收入階層也可以接受。
  • 英媒介紹武漢夜經濟復甦,下面評論有意思
    「經歷了武漢的第一波疫情,然後是『解封』,我覺得自己重獲新生」,29歲的張說。在酒館外,聚會的人群湧上街頭,有人在街邊小攤上玩用玩具槍打氣球的遊戲。在武漢解除嚴格的封城措施近7個月後,這座城市的夜生活已經完全恢復活力。最近一個晚上,武漢的年輕居民成群結隊地光顧街頭小吃店和酒吧,希望以此彌補失去的時光。在這座曾遭重創的城市,夜生活經濟的復甦使人們得以瞥見疫情後的生活方式。
  • 疫情對日本的工資影響有多大?打工開始回暖了!
    眾所周知,疫情造成全球各地失業率普遍上升,找工作也變得越來越艱難。那麼,對於整體的工資水平又有怎樣的影響呢?新冠疫情的衝擊下,除了許多企業限制加班、業務量變少造成了員工實際收入降低,政府對於最低工資基準的統一划定也受到了疫情的影響。正如大多企業每年會有固定漲薪一樣,日本政府的最低工資基準每年也會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一般會在每年夏季公布,秋季開始實施。
  • 全球新冠確診病例破億,而還有2件事更為糟糕,世衛呼籲必須抵制
    【編輯/作者 日月軍武欄目 天光/小灰灰】全球疫情相當嚴重,自從新冠爆發後,各國都在努力將疫情給防控下來。
  • 在震海會跨年演講上,全球大咖們乾貨滿滿!
    胡:馬來西亞與中國的經濟合作關係一直都很密切,但貿易多少受疫情影響而下降。但11月馬來西亞跟中國貿易額再度提升。中國的經濟復甦也將有利於馬來西亞的繁榮。邱:拜登上臺,馬來西亞有何反應?個別歐洲國家會在中美自顧不暇的情況下會冒頭。法國、德國也有想法與東南亞國家進行軍事合作。以後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在國際政治舞臺上佔據一定的席位。因此,東南亞各國,除了新加坡外都是發展中國家。疫情壓制下去需要一定時間,但在這段時間內,世界格局會更加多極化。邱:中美新冷戰是否會形成?
  • 天津老師向美國索賠9.6萬億疫情賠償,本是為國大義凜然,卻被潑漆恐嚇被迫搬家!
    受疫情的影響,美國國內經濟衰退失業率激增,老百姓陷入恐慌之中,但在這種形勢下美國不僅不認真防疫,採取有力措施避免疫情擴散,反而一門心思抹黑中國,企圖甩鍋給中國讓中國給他們的疫情損失買單。早在今年2月初我國爆發疫情之際,美國就拼命煽動輿論抹黑我們,還把新冠肺炎稱作「武漢肺炎」。
  • 美國貨幣大放水,靠印鈔刺激經濟不敢停,危害有多大?
    以上政策效果是有的,美國經濟正在從底部慢慢的向上復甦。需要注意的是,美國經濟前景仍壓力重重,貨幣放水的刺激經濟不敢停。各種貨幣政策工具仍需要大力支持經濟,經濟前景不明近日,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表示,美國疫情令人擔憂,阻礙經濟復甦,導致經濟前景非常不確定。
  • 十一國突然聯手中國,全球貿易格局加速重組
    相當於解除貿易限制,來全面支持全球供應鏈的完整運行。消息一出,世界立刻譁然。要知道,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了嚴重的衝擊,由此引發的貿易限制和海航禁運破壞了國際自由貿易體系,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困難之下,原有的貿易生態已經很難泛起漣漪。而另一邊,中國無論是疫情防控方面,還是經濟復甦方面都在世界領先,擁抱率先回歸正軌的中國無疑是最佳選擇。對於中國來說,轉變貿易風向同樣是條新出路。
  • 看到中國經濟復甦,德國人的內心有點複雜
    文章稱,德國專家認為這次中國的最新數據是真實的,原因是其他的非中國官方數據也與中國經濟復甦的現狀相吻合:國家用電量明顯增加,汽車銷量和國內機票銷量也大幅上升,國慶節黃金周有超過6億人出行旅遊,購物商區的客流量恢復到了疫情前的水平,大城市的交通也再次變得擁堵。「官方數據看起來是可靠的」,柏林墨卡託中國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Max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