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倒、焚化、減少數量、回收利用……或許你會覺得幾千年來人類處理垃圾的方式了無新意。可是你知道嗎?紐約的甘迺迪機場,昔日是填滿了垃圾的泥塘;東京的羽田機場是在垃圾填海造陸的場地上修建的;在紐約長島附近,一個舊垃圾場變成了布魯克海文區居民的動畫與教育活動中心,還配有遊泳池、遊戲區、野餐區、寵物收容保護區和一片片菜園……
把垃圾運到垃圾場並不是最終解決辦法,所以一些國家決定消滅垃圾場,收取相當高的垃圾填埋稅。果然,收稅之後垃圾減少了許多,美國的14個城市減少了44%的垃圾量。
在德國,個人要為清運垃圾賦稅,個人支付垃圾清運稅的金額多少與所扔垃圾的數量成正比,並且還利用電子化手段計費。垃圾箱的主人有一張磁卡,卡上有屬於自己家庭的號碼,這個號碼被儲存在清掃車駕駛室的計算機裡。當電腦檢驗垃圾箱與存儲的資料一致時,傾倒垃圾的工作就會自動實施,否則機器就不工作。
除了在運輸填埋上想辦法,有些國家在居民家中還安裝了垃圾粉碎機。食品垃圾倒入下水道時常常形成堵塞,有人就發明了氣壓式收集垃圾的辦法,也叫「風式收集」。每天三餐之後,垃圾經過住宅大樓的地下管道運送,通過大口徑輸送管道網壓實,再輸送到中心回收站;然後通過遙控系統快速減壓,氣體以極快的速度湧進,將管道清除得一乾二淨。
除此而外,垃圾回收和利用最主流的做法還是「分揀收集,循環利用」,垃圾分類讓垃圾有了第二次生命。然而,在推廣垃圾分類和循環利用的過程中,最大的挑戰依然是怎樣把垃圾製造者變成垃圾收集管理者。
1992年,包裝經濟組織就開設了家庭包裝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的法語節目頻道,倡導各方一起來解決垃圾問題。或許有一天,我們在中國的課堂裡會看到一門叫做「物質與垃圾學」的課程,孩子們從小了解垃圾誕生、成災到回收利用甚至成為藝術的歷史,接受關於垃圾分類與回收的教育。
垃圾史是人類的另一部歷史,如何與垃圾「共處」是人類永恆的話題。改變人們物質使用的觀念,「分揀收集,循環利用」更要從小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