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肉是人工「合成肉」,最好要少吃。
什麼是合成肉?
這些肉深陷「合成肉」重災區
合成肉的質量層次不齊,在日常購買時要擦亮雙眼,而以下這些肉多是合成肉的「重災區」,無論是自己吃還是給孩子加餐時,都要注意!
1.牛排
市面上的牛排根據加工方式不同,可分為「原切牛排」和「重組牛排」。
原切牛排是直接割下來的一整塊肉,價格相對較高;而重組牛排大多是由碎肉碾壓製成,價格親民,但過程中加了添加劑。
識別方式很簡單,包裝標有:穀氨醯胺轉氨酶(TG酶),大豆分離蛋白,食用膠、卡拉膠等字都是合成牛排。
但對於腸道敏感人群和兒童來說,食用添加了卡拉膠的食品會提高炎症性腸病的風險。
考慮到安全問題,還是建議大家購買原切牛排。
2.凍牛羊肉卷
對火鍋愛好者來說,冷凍的牛肉卷和羊肉卷簡直是完美絕配,通常20元就能買到半斤。
雖說口感差不多,但它們往往都是用碎肉和黏合劑組成,營養價值極低,不建議多食用。
辨別方法同樣很簡單:容易散、紋路少、軟黏、脂肪和精肉之間界限分明就是合成的。
3. 蟹肉棒
你以為蟹肉棒就是用蟹肉做的?就算不是整塊,也有點蟹肉成分吧。
不,其實它和螃蟹毫無關係,而是冷凍魚糜的「仿生食品」。
成分基本是:魚糜、水、大豆蛋白、澱粉、食品添加劑。個別的成分中還有雞肉和豬肉,就像魚豆腐沒有魚、龍蝦丸沒有龍蝦一樣,蟹柳也沒有蟹。
至於味道嘛,是冷凍魚糜經過急速解凍之後再次冷凍,口感就會偏向蟹肉,接著用機器製成蟹肉棒,最後塗上食用色素,加入蟹香風味的香精。
最重要的一點:魚糜(魚肉)品質的好壞、澱粉的多少決定價格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