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分讀者問到了腹脹、大便稀溏、小便短少等的問題,說他們的改善的效果不是很好。
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忽略了辯證,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寒溼困脾也是造成腹脹、大便稀溏、小便短少的原因之一。今天我們就來詳細的說說這個寒溼困脾。
第一點:是什麼造成的寒溼困脾:寒溼困脾多因淋雨涉水,居處潮溼,氣候陰雨,寒溼內侵傷中;或由於飲食失節,過食生冷、瓜果,以致寒溼停滯中焦;或因嗜食肥甘,溼濁內生,困阻中陽所致。
第二點:寒溼困脾會造成哪些危害:這個我們用一張圖,就可以了解的很透徹:
第三點:寒溼困脾是如何造成這些影響的:1、寒溼內盛,脾陽受困,運化失職,水溼內停,脾氣鬱滯——脘腹脹悶或痛,食少;
2、脾失健運,溼滯氣機——口膩納呆;
3、水溼下滲——大便稀溏;
4、脾失健運,影響胃失和降,胃氣上逆——泛惡欲嘔;
5、溼為陰邪,其性重濁,泛溢肢體,遏鬱清陽——頭身困重;
6、寒溼困脾,陽氣被遏,水溼不運,泛溢肌膚——肢體腫脹,小便短少;
7、寒溼困阻中陽,若肝膽疏洩失職,膽汁外溢,加之氣血運行不暢——面目肌膚發黃、晦暗不澤;
8、寒溼下注,損傷帶脈,帶脈失約——婦女白帶量多;
9、寒溼內盛——口淡不渴,舌體胖大,苔白滑或膩,脈濡緩或沉細。
第四點:中醫上是怎麼改善寒溼困脾的?寒溼困脾證的改善,總的來說以溫中化溼為法。
1、平胃散加減:
它燥溼祛痰,行氣健脾。
蒼朮燥溼健脾為君藥,厚樸除溼散滿為臣藥,陳皮理氣化痰為佐藥,甘草、姜、棗調和脾胃為使藥。
大凡脾胃病變,只要屬於所謂脾胃溼滯,呈現胸腹脹滿、口淡食少、舌苔白厚而膩主症的,都可用它來改善,所以古人說它是「治脾聖藥」。後世有許多健胃方劑,都是從它擴展演變而來。
2、理中丸加減:
它的藥性更為溫和,是溫補脾胃虛寒的好辦法。出自《傷寒論》,具有補中益氣,溫陽散寒之功效。
凡是脾胃虛寒、寒溼停滯、升降失常導致的脘腹脹滿疼痛、喜溫喜按、胃寒肢冷、胸膈滿悶、飲食減少、大便稀溏諸多症狀,都可以使用它調理。
但是陰虛火旺的人不適合,灼傷真陰動火;胃腸溼熱的人群不適合。
3、苓桂術甘湯加減:
它具有溫陽化飲,健脾利溼之功效。它所改善的痰飲,乃中陽素虛,脾失健運,氣化不利,水溼內停所致。
四藥合用,溫陽健脾以助化飲,淡滲利溼以平衝逆,全方溫而不燥,利而不峻,標本兼顧,配伍嚴謹,為改善痰飲病之和劑。
4、胃苓湯加減:
它有安胃利水止瀉,祛溼和胃的作用。
主要改善的是脾溼過盛,浮腫洩瀉,嘔吐黃疸,小便不利。小便癃閒,大便飧洩,濡瀉。小便不利,早晨心腹痛、嘔吐洩瀉。黃疸。陰水。
感悟在實際情況中,這樣的問題很多,一個問題會有很多種的原因,其實並不是方法有問題,而是你沒有對症,導致你的方法不適合你的問題。
所以,今天只講了腹脹、大便稀溏、小便短少的原因之一——寒溼困脾。裡面涉及到的4個方法,最好還是先辯對了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