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紅薯粥
冬季是吃紅薯粥的好時節,中醫認為,紅薯性平,味甘,有補脾和血、益氣通便的作用。《隨息居飲食譜》中說:「煮食補脾胃,益氣力,御風寒,益顏色。」《綱目拾遺》也認為紅薯能「補中,暖胃,肥五臟」。所以,常喝紅薯粥,可健脾胃、去溼氣。
2、芡實薏仁赤小豆茶
這個方子出自《本草綱目》,芡實具有益腎固精,補脾止瀉,除溼止帶之功效;薏米味甘、性平,可以清熱排毒,代謝水分溼氣,可以祛溼健脾;赤小豆味甘酸、性平,含有一種皂礆,有健胃、生津、益氣、消腫及解毒等功能。
ps:為什麼健脾祛溼不建議喝紅豆薏米茶呢?這是因為中醫裡的紅豆指的是赤小豆,紅豆的祛溼作用是很微弱的,赤小豆才有祛溼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上面推薦的方子加了健脾的芡實。此外,要提醒的是,薏仁米一定要炒過的,沒炒的薏仁米是寒性的,長期喝會導致體寒。
3、白朮陳皮豬肚湯
白朮補氣健脾、燥溼利水;陳皮理氣調中、燥溼化痰;豬肚甘溫,補虛損、健脾胃。故此湯能健脾祛溼,促進食慾,對於溼氣重、腹脹、納食不香、消化不良者尤宜。
材料:陳皮6克、白朮30克、鮮豬肚半個至1個、砂仁6克、生薑5片
做法:先將豬肚洗淨飛水,切絲;然後將全部用料放入湯煲內,加水約2500ml,煲滾後改用文火煲約1個半小時,起鍋調味即可。
4、三豆豬骨湯
三豆豬骨湯指的是黃豆、祛溼豆(又名多花花豆,別名又叫紅花菜豆、龍爪豆、大白芸豆、看花豆、雪山豆酷似荷包,色彩斑斕又喚作荷包豆)、眉豆和豬骨熬成的湯。中醫認為黃豆性平,味甘,具有寬中益氣、健脾利腸的功效,將黃豆與祛溼豆、眉豆一同煲湯,可以起到較好健脾祛溼、寬中益氣的作用,適宜脾虛食少、大便溏稀等人群食用。
材料:黃豆10克、祛溼豆10克、眉豆8克、生薑1片、豬筒骨150克
方法:將三種豆稍洗淨,浸泡數小時;豬筒骨焯水處理,與生薑一起放進鍋內,加入700~800ml清水,武火煲沸後改為文火煲2小時,調入適量食鹽即可食用。
(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