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和作家慶山(曾用名:安妮寶貝)一起,共同尋找一群人。我和慶山想知道:
那些曾經讀安妮寶貝的人,現在都怎麼樣了?
安妮寶貝的讀者,我和慶山正在找你
20 年前,安妮寶貝開始引領屬於她的文學風潮。
除了那些小說、隨筆,她還創造過一部令人無法忽視的「作品」:
一大批追隨過她的中國 80、90 後文藝青年。
不管你有沒有讀過安妮寶貝的書,你一定感受到過她創造的潮流。他們:
穿有辨識度的衣服,追求精神生活,不推崇物質,個性冷淡,喜歡寫字,帶本書去旅行。
20 年過去,安妮寶貝改名為慶山。當年曾經讀過安妮寶貝的那群人,也早已有了自己的生活。
有的可能在打拼事業,有的可能結了婚,有的可能當了媽。
我和安妮寶貝本人都很好奇:
20 年了,那些曾經讀過安妮寶貝的讀者,那些當年的文藝青年們,曾經獨特、另類的你們。
你們現在過著什麼樣的人生?過得怎麼樣?
這或許可以解答一個問題:文藝到底是脫離現實,還是另一種現實?文藝會讓一個人的生活更糟,還是更好。
一
安妮寶貝的命運在 1999 年起步。這也可能是改變過很多人青春的一年。
1999 年,安妮寶貝在網上發表《告別薇安》《七年》《七月與安生》,迅速成名。
因為不喜歡銀行工作,20 出頭的她準備辭職。遭家人反對後,直接離家出走。
當時,一大批 80 後、90 後們開始讀安妮寶貝,她們任性、自我,想去尋找自己人生的歸屬。
安妮寶貝成為了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1、她教會每一個文藝青年,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
追求的生活,是一邊是漂泊——
安妮寶貝辭職後,一邊寫作,一邊窮遊了雅魯藏布江谷地、越南、印度、尼泊爾……
很多年輕人跟著她的足跡,走了西藏、墨脫、東南亞。
一邊充滿各種標籤——
生活裡必須要有的,是大盆花的陽臺、集市、沒有品牌但品質很高的香水……
2、她創造了一種與眾不同的自我表達方式。
女孩們開始學著她小說裡描述的樣子打扮自己;更多人用她的語錄做 QQ 空間籤名,至今豆瓣上還有人模仿她的語言講自己的故事。
這種表達方式,都有著很強的安妮寶貝印記。
3、她告訴每一個女孩,你可以很早戀愛,但你也要學會獨立。
她們很早就懂得曖昧、戀愛。但卻非常不信任感情、婚姻。
單身時覺得自己一個人也能活得好,戀愛中也會做好隨時分手的準備。
安妮寶貝就是以這種獨特的文藝腔調,席捲,並啟蒙了這代人的青春。
二
現在回頭看 80、90 後這兩代人的青春,會發現安妮寶貝早已通過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
1、安妮寶貝的書,或者曾經提到的地方,是一種精神寄託。
他們不一定繼續讀安妮寶貝了,但因為讀的年紀太小,早早就對某件事有了念想。
比如一本書,比如一個地方。
有很多習慣,一直保持著。有個女同事,初中時讀安妮寶貝,喜歡《蓮花》,後來和男友出去玩,都會隨手帶本《蓮花》,也不看,覺得就是個寄託。
後來她去西藏玩,走到了進入墨脫的山口,覺得都到這裡了,就在山腳下買了 25 塊錢的塑膠鞋,花了 4 天時間走墨脫。
覺得那可能是自己的精神故鄉。
2、安妮寶貝啟蒙的文藝青年們,有一套表達好感的方式,以及對異性的審美。
有些人到現在都對手指好看的、穿著白色襯衣的男生有好感,有些人的理想型還是安妮寶貝書裡的男主人公。
讀者秦池 16 歲時就談了戀愛,男友是哥哥的朋友,比她大 11 歲。
吸引她的,是有次她在自己房間哭,他走進房間問為什麼。然後就用手覆蓋住她的眼睛,說:小女生不要這麼輕易掉眼淚,倔強的女生會更好一點。
這讓她想起《八月未央》裡的一個片段。
安妮寶貝很早就在書裡提醒你,愛情是這樣的。
3、她告訴所有人,你要逃離人群,逃離現在所在,去更好的地方。
她們隨時都想逃離自己所處的環境。覺得不管自己多大,不管去的地方多遠,都沒什麼好怕的。
一個讀者在縣城讀高中時,壓力很大。
當時她和閨蜜都喜歡安妮寶貝,有次考砸了她哭著跑出教室,拿起手機給閨蜜打電話。
閨蜜拿安妮寶貝的話安慰她:一定要離開這個地方,去更好的地方。我們要去燈塔照不到的地方。
那個縣城有座山,山上有個很高很高的燈塔,能把整個縣城都照亮了。
覺得只有出去,才能找到真正歸屬。
三
文藝青年曾經有著很強的辨識度。只是,當文藝青年長大了,還是那樣的文藝青年嗎?
20 年過去,有些人依舊是安妮寶貝的讀者,隨著她一起成長;有些人已經不再文藝了。
曾經和種花男子談戀愛的讀者@秦池,後來嫁給了東北人。如果現在有機會問安妮一個問題,她想問:
為什麼小說裡的男人不是東北人?
但安妮寶貝對她們更深層的影響。
比如,她們對未來的憧憬和無懼,比如,性格上的獨立、堅硬……依舊存在。
@秦池 13 歲第一次讀到安妮寶貝的書,就想做自由撰稿人,告訴自己 25 歲時一定要過上自主的生活。
但走出去的想法一直被拖著,直到 30 歲,她覺得再不出去就真沒機會了。放棄家裡很好的工作去北漂。
她說:「我最後也沒能過上安妮寶貝式的生活。可能會有一點遺憾,但也可以接受。
因為我在自己的生活裡,找到了平靜。」
她們的經歷中,有安妮的印記,但現在卻過著和曾經憧憬完全不同的生活。
這 20 年來,安妮寶貝也成長為慶山。和 20 多歲那個「帶有攻擊性」的女孩不同,她找到了被關愛、被懂的感覺,得到了平靜。
她的讀者們,也曾經不斷出走尋找自己的歸宿。如今在摸索中,找到了自己的生活答案。
我聯合了安妮寶貝(現用名:慶山)一起,就是想找到你們。
點擊下方小程序,一起講述安妮寶貝影響下的青春,以及現在的你,是什麼樣子。
哪怕你不是安妮的忠實粉絲,我也想請你轉發給你身邊,讀安妮寶貝的人。
一起拼湊出一部,80 後和 90 後文藝青年的成長史。
並一起追問:
文藝到底是脫離現實,還是另一種現實?文藝會讓一個人的生活更糟,還是更好。
👇點擊閱讀原文,填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