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冶琉璃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志剛創作的琉璃作品《等待》。(仇晶-攝)
《等待》之一。(仇晶-攝)
大眾網淄博11月4日訊(記者 仇晶)琉璃做的小花小草常見,可你見過琉璃製作的胎兒嗎?「探訪文化名城——首屆中國網絡媒體淄博行」快要接近尾聲,11月4日,西冶工坊裡陳列的一組以假亂真的琉璃「胎兒」徹底把疲憊的採訪團「刺激」的精神抖擻,讓不少記者對著這逆天的琉璃工藝豎起了大拇指。
西冶工坊二樓的展覽廳一角圍滿了拿著長槍短炮的記者,「哇,這也能做!」「這怎麼做的,想法太妙了」……人群中不時爆發出驚嘆聲。記者擠上前一看,12個透明琉璃球中竟然是胎兒從受精卵發育成胎兒的全過程。湊近細看,每個胎兒的細節都仿佛有著生物的肌理,琉璃球中自然形成的氣泡,就如同真正的羊水包圍著這些「小生命」。
好奇的記者通過多方打探,終於弄清了這組作品的製作方法。作品使用的是熱成型工藝,外部琉璃球使用了傳統的花球工藝,而內部「胎兒」的製作工藝則是比較現代的,先用帶顏色的琉璃塑型,再用一層透明的琉璃將其包裹而成,兩相結合就形成了這組令人嘖嘖驚嘆的琉璃藝術品。
這組構思巧妙,製作精美的作品是由山東西冶琉璃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志剛在2012年親自設計並與西冶工坊的工人一道製作而成。李志剛告訴大眾網記者,這組作品名為《等待》,他說琉璃藝術曾經經歷過千年的輝煌,卻由於缺乏競爭與活力,整個產業在上世紀90年代走入困境,直至前幾年琉璃市場重新活躍,海內外對於琉璃藝術越來越認可,博山琉璃重新迎來發展的春天。博山琉璃藝術一直在成就與挫折中孕育著發展的機遇,李志剛也一直等待著琉璃重現光彩的一天,「這組作品就表達了我當時等待、期待的心情。」李志剛這樣告訴記者。
從西冶工坊展示的琉璃藝術品中,有著傳承的影子,更多的是現代藝術的烙印和後現代藝術的嘗試。記者了解到,西冶工坊的發展不斷改進配方、溫度、成型等方面技術,攻克一個個工藝難關,不僅研製了琉璃工藝界的難題——傳統雞油黃、雞肝石、松石綠等各種材質的琉璃藝術品,還把瀕臨失傳的套料、攪拌、拘料、垛料、撐制鼻煙壺等重新發掘創作出來,並申報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西冶工坊生產的琉璃作品花樣達千種,多款琉璃藝術品被北京釣魚臺賓館收藏,在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的招待晚宴上,西冶工坊的琉璃花器擺在了習近平主席的宴會桌上,完美詮釋了「世界琉璃在中國,中國琉璃在博山。」
博山琉璃藝術,民族文化瑰寶。(仇晶-攝)
錦鯉戲水(仇晶-攝)
萌萌的豆芽苗也是琉璃製成的。(仇晶-攝)
精湛的琉璃製作工藝。以為是真石榴的請舉手!(仇晶-攝)
琉璃擺件與自然風光的完美融合。(仇晶-攝)
琉璃與蹴鞠文化相得益彰。(仇晶-攝)
這可是琉璃做的柿子!你能認出來嗎?(仇晶-攝)
西冶工坊庭中一隅,荷花蓮葉皆是琉璃。(仇晶-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