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你要問一個生活在上海的朋友,「今天讓你腦瓜疼的是什麼?
」他一定會告訴你是垃圾分類!在連續問鼎微博熱度排行榜一周之後的今天,垃圾分類話題依舊穩居熱門話題前二十。甚至「你是什麼垃圾?」已入選直擊靈魂深處的六大提問。
「你是什麼垃圾?」這個問題快把上海人「逼瘋了」
「「儂zi撒喇希(你是什麼垃圾)」?」
這直擊靈魂深處的拷問,現在已經是上海人們的日常。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生效,該地方性法規明文將生活垃圾歸為四類: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溼垃圾和幹垃圾,並在第九章中配有違反法規相對應的法律責任。
對此,有人拍手叫好,也有人表示對垃圾分類一頭霧水,網上甚至還出了各種垃圾分類教程。
如果看完教程你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分類,那該如何是好呢?那也別慌!萬能的微博網友不僅寫出了劇本還給出了方案。
只要你有個孩子!這樣你就可以在瀕臨奔潰的邊緣,欣慰的把垃圾分類大旗交給下一代了。
所以當務之急就是讓孩子們學會垃圾分類。那怎麼樣才能讓一個孩子學好垃圾分類呢?首先要讓他明白為什麼要進行垃圾分類!
垃圾分類可以減少垃圾處理量和處理設備,降低處理成本,減少土地資源的消耗,減少環境汙染,具有社會、經濟、生態三方面的效益。所以垃圾分類從長遠來看一定是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作為大人的我們除了要以身作則,教會小朋友垃圾分類,還要告訴他們要愛護環境,珍惜資源!
如果我們把地球上所有資源都耗光,那還剩什麼呢?我們只剩下金錢,可是金錢什麼都不能做, 此時我們將該何去何從呢?繪本《如果地球被我們吃掉了》就回答了這個問題——那時地球某個角落的一個洞裡,藏著一個小孩,他將會用口袋裡的種子拯救地球。
《如果地球被我們吃掉了》這是本提倡環保的繪本,在教會小朋友們愛護家園,保護地球的同時也預示著孩子就是希望。作者從如果我們吞掉了南北極的最後一塊冰,如果我們捕完了海洋裡的最後一條魚,如果我們喝乾了最後一條小河裡的最後一滴乾淨的水等視角出發,引導孩子主動思考如何愛護地球,保護環境。
《如果地球被我們吃掉了》作者是阿蘭·賽爾,1956年生於法國比亞裡茨(Biarritz)。曾任幼兒園教師。1982年出版第一本圖畫書,至今已出版作品近百本,並被譯為意、日、韓等多國語言。他的寫作風格多元,目標讀者年齡跨度大,既有寫給咿呀學語的嬰幼兒的圖畫書,也有寫給青少年的紀實文學,同時是法國兒童詩著名捍衛者。他的創作視野寬闊,同時涉獵戲劇寫作與電視動畫製作。
為什麼推薦這本書呢?這本書可以告訴孩子們,水果、空氣、水、魚類……各種植物、各種動物……地球不是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花園,它也會因無法承受重擔死去……所以,我們要從小愛護地球,保護環境!感興趣的讀者可以來首圖少兒中文書刊借閱 ,索書號為:J366(54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