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老了,走不動了」……
年老在家的父母,
是多少孩子的牽掛。
他們疾病纏身,
甚至臥病在床。
有需要時,
誰來陪伴和照顧他們?
忙忙碌碌的我們,
又能做什麼?
83歲的潘叔和80歲的張阿姨,已攜手走過了55年的歲月。他們在廣州安居,養大了兩個女兒,又帶大了孫女。老了,終於有了自己的時間,可以出門走一走,旅旅遊。
△張阿姨在家裡翻看她和老伴年輕時候的照片。
然而,2009年,潘叔患了中風,去年又生一場病,癱瘓在床,連翻身都需要別人幫忙。
△潘叔生病後,一天中的大多數時間都是躺在床上度過的。
「老伴病了之後我就很難,他能夠走路還好一點,坐車打的都可以的。現在就是不能走路,這是最難的。如果沒有醫生上門,他根本沒法去看病。」張阿姨說,即使家裡請了保姆,看病就醫的難題還是解決不了,因為出門去醫院折騰不起。
吃飯時間,張阿姨和保姆一起把潘叔抱下床,放在輪椅裡,推到餐桌前。每一口,張阿姨都要把飯菜夾好,放在潘叔的勺子裡。
△潘叔的藥盒。每周末,張阿姨都會把潘叔下一周吃的藥分類,再按照日期裝好。
兩個女兒都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無法時刻陪伴在父母身邊。她們不僅要照顧自己的父母,還要照顧公婆。上有老、下有小,「四二一」的家庭結構,讓中間一代面臨不小的壓力。
△樓下有臺階,潘叔癱瘓後沒有辦法下樓。張阿姨就每天把他推到陽臺上,看一看窗外的大榕樹。
去年,老伴出院回家後,張阿姨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找了家附近的沙園街社區醫院。醫院建議他們籤約「家庭醫生」,每上門一次,只收17元錢。
△社區醫院的李小平護士長上門為潘叔做護理。
對口上門護理潘叔的李小平護士長已在社區工作20多年,「陪伴著許多人一起慢慢變老」。
△李小平護士長為潘叔處理腳上燙傷的傷口。
現在,只要潘叔有需要,一個電話,她和醫生就會上門為老人診斷、護理,給了老人很多溫暖,也緩解了子女的焦慮。
△張阿姨把潘叔每天檢測、吃藥的情況都記在本子上,李小平護士長上門的時候,會一一幫她解答問題。
醫務護理人員被稱為「提燈女神」,上門服務的這些家庭醫生「照亮」了許多獨居老人的家庭。目前,政府大力推進「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在廣東,家庭醫生優先覆蓋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2016年,全省重點人群籤約覆蓋率已達30%以上。
在李小平護士長工作的廣州沙園街社區醫院裡,還有很多像她一樣的家庭醫生、護士,隨時準備著為有需要的老人服務。
預計到2020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55億人左右,80歲以上的高齡老年人將增加到2900萬人左右。居家養老,是大多數老年人的選擇。應對老齡化,社會呼喚越來越多的「提燈女神」走進千家萬戶。
來源:新華社
策劃:徐金鵬
監製:趙東輝、錢彤
統籌:南辰、車曉蕙
記者:肖思思、黃國保、陳寂、霍思穎、梁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