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1月26日報導 英媒稱,動物學家表示,世界上體型最小的犀牛——蘇門答臘犀牛在馬來西亞已經滅絕,此前,這裡最後一頭倖存的蘇門答臘犀牛在圈養環境下死亡。
據英國《獨立報》網站11月24日報導,位於沙巴州東部、婆羅洲島上的馬來西亞野生生物管理機構說,這隻名叫伊曼的雌性犀牛23日死於癌症。它在2014年3月被捕獲後,患上了子宮腫瘤。
野生生物管理部門的負責人奧古斯丁·圖加在一份聲明中說,25歲的伊曼因為腫瘤對膀胱的壓迫不斷增大,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不過她的死亡比預期的要早。
報導稱,就在六個月前,馬來西亞唯一一頭雄性蘇門答臘犀牛死亡,另外一頭雌性犀牛則是在2017年沙巴州圈養期間死亡的。
報導稱,希望蘇門答臘犀牛繁殖下一代的努力一直徒勞無功,不過沙巴州當局已經獲取了它們的細胞,用於可能開展的繁殖活動。
蘇門答臘犀牛在五種犀牛中體型最小,這一物種曾在遠至印度的亞洲各地活動,但是由於偷獵和濫砍濫伐導致種群遭到分隔與孤立,蘇門答臘犀牛的數量銳減。
世界自然基金會估計,目前全球僅剩大約80頭蘇門答臘犀牛,大多生活在印尼蘇門答臘島和婆羅洲的野外。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認為,蘇門答臘犀牛和黑犀及爪哇犀都屬於極度瀕危物種。
生活在非洲的黑犀牛和蘇門答臘犀牛都有兩個角,其他種類的犀牛則只有一個角。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說,全球現存野生環境下的犀牛大約有2.45萬頭,還有1250頭處於圈養狀態。在這些犀牛當中,三分之二以上是白犀。
犀牛因犀牛角而遭到獵殺,犀牛角由角蛋白構成,類似於人類的毛髮和指甲,在亞洲一些地區是備受追捧的一種傳統藥物成分。
報導稱,最近50年來,全球各地的野生生物數量減少了60%。自恐龍滅絕以來,還未曾見過如此迅速的物種滅絕。(編譯/李鳳芹)